最近听了万老师的精英日课的《注定》那本书,对我有不少启发,看待自己和他人好似有了新角度,这本书和之前《行为》那本书一脉相承的。主要说的是人是没有自由意志的,人其实是一部生物机器,一切的选择和决定都是机器运行的结果,没有所谓的自由意志来决定这一说法。我其实觉得他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我有此想到为什么改变那么难,我觉得改变之所以难就是因为他这个逻辑。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就是在形成我们大脑的神经网络,小时候和父母的关系模式决定了长大后的关系模式的底色,这就是在小时候的家庭生活中,训练出来的关于关系的神经网络模型。在后来的家庭生活中,关系模式都基本会基于这个模型来,如果要改变,那就非常困难,要重新训练,重新训练就需要新的训练样本,但是家庭生活的样本你到哪里去找呢,如此亲密关系的样本是很难再有的。所以精神分析学派也总是说关系的问题要解决要重新回到关系中,没错,到一个新的关系中,才有新的样本,才能重新训练,改变才能发生,而这个新样本如果是好的,那么就纠正原来神经网络的一些问题,疗愈才有可能发生。所以小时候形成的这个关于关系的神经网络模型是会影响往后一生的。
前几天我自己写了一篇感想,是从最近看的基本书中总结出来的思考,觉得非常好,觉得可以放下焦虑,从此笑容满面的面对生活了。可是周末回家,面对马上要期末考试还不好好复习的儿子,焦虑感依然油然而生,之前想的淡定和从容在此场景下压根不起作用。焦虑的产生是我脑子中神经网络运行的结果,而我看书思考的所得显然还没有影响的得了这个运行结果,还没有作为参数参与运行。神经网络模型的改变是训练而来的,是经过很多次训练而来的。因此妄想看几本书谈几次话就能改变原有的神经网络模型是不太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改变那么难发生的原因。
我自己这些年也算是爱思考,也看一些书,也总有心得,但这些对我已有的神经网络模型的改变是比较小的,我有时候也会困惑,但我知道改变也在发生,每次思考,每次梳理,都有神经元在行走,新的连接在发生,在加粗,在变弱,都在发生。但不要妄想改变能一下子发生,尤其是改变原来的,改变需要时间,需要训练次数,需要训练强度,需要恰当的场景。
我们脑子中很多的神经网络模型都是在成年之前完成的,那18年的生活对你脑中的神经网络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训练,并且定型,也就是长大成熟了,性格基本形成了。长大之后就是去运用这些神经网络模型去活出你自己的样子,再去改变的确就需要进行漫长的时间和持续的努力了,而且我觉得生活中具体事情的参与与实践比思想所得对神经网络的模型的训练有用的多,或许涉及到的神经元比较多,比较深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