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上听课,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听,比如,开车时听,走路时听,都是很好的选择。
李源老师21节史记课,我像跟风似的买了四册史记,结果可想而知,古文功底浅薄,看不懂,翻了几页就搁浅了。
21节课听完,算是没有枉费79元钱,对于历史盲来说,还是略有收获。起码知道公元前后几百年的历史变迁,经历的朝代。颠覆了在影视剧中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印象。
于是,再接再厉,重续李源老师的课程,解读曾国藩。
曾国藩是毛泽东与蒋介石近代历史上最佩服的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用两句话概括,那就是“文能应试,武能杀人”。文人与屠夫,本有天壤之别,但在曾国藩身上却能合二为一。
今天散步时一口气听完70分钟的课,解读曾国藩第一堂课,有关曾国藩家庭亲情关系的内容。
在曾国藩之前,曾家祖上没有出过名人,更没有当过官的。曾国藩也是经屡考屡败的情况下,到了三十才考上进士。
曾国藩坚持考那么多年,关键是爷爷曾玉屏的大力支持,曾国藩的爹考到四十多岁。
有一年曾国藩又一次进京考试,名落孙山,在北京回无锡的途中,路过南京时囊中的盘缠都买了书,借钱回家,其父亲非但没有指责,反而还安慰儿子。
曾国藩入京当官的前几年,收入不够房租,三弟曾国荃在京城备考,曾国藩竭力帮助弟弟复习。反倒兄弟变为陌路,最终曾国荃弃学回到老家,道别那天,雨路泥泞,曾国藩直送出二十里路开外,而三弟对他的成见不得其解。
二弟曾国湟、四弟曾国葆因曾国藩没带他们上京城,对大哥怀有一肚子怨气。上京城几年,曾国藩同样殚精竭虑,两位弟弟虽有才气,但非考试的料,只好卷铺盖走人。曾国藩很铁不成钢,常常大道理训斥,各自不欢而散。
曾国藩尽心尽力为弟弟们的前程,却不被四位弟弟理解,为此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反省之中。频繁家书来往中,曾国藩痛定思痛,终于决定转换思维,不再那自己的那套文人标准要求家人,和家人协作,重新经营好自己的大家庭。
尤其是在曾国藩办湘军后,更是成功把全家都动员起来了。那曾国藩是怎么走通自己的“救赎”之路的呢?
一,放下标准
不再拘泥于自己读书人那套苛刻的“高大上”标准,逼着兄弟们走功名之路,而是开放心态。家里有一个读书考试出来了,就可以带着弟弟们走出家乡,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必强求人人都是读书人?都用一个模子刻出来。
二,经济至上,从具体的小事开始沟通
尊重二弟曾国潢的治家理财之能,家书里不再只是“高头讲章”式的叮嘱,而是商讨具体家长里短。逐渐放权,让曾国潢的充分发挥治家才能,变成守住家庭基业的顶梁柱,而他也成为曾国潘在前方治军杀敌最稳定的靠山。
三,学会协作
曾家真正的厉害,是当他们五兄弟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之后才开始的。
曾国藩在京做官,后来回湖南办湘军之后,三个弟弟纷纷放弃科举,接连进入了军营,后来都做到了独当一面。曾家形成了一个链条,曾国藩负责保护曾国荃,曾国荃负责抢东西,运回家交给曾国潢。整个曾家大后方都交给曾国潢,由他统筹负责打理家产。
能把家人组合在一起,一起创业,这是更高维度的亲情关系,一种协作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个的长处和短板,不要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他人,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际关系沟通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亲情关系是一门大学问,让我们和亲人之间越离越远的不是代沟,也不是文化断层,而是那些高大上的标准,这种东西产生了鄙视和不平等,用这些来评判家人,最终也就只能拉仇恨,让人心越离越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