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成长中暴露出耐挫能力薄弱的问题:青春期遭遇学业压力便情绪崩溃,成年后面对职场挫折就陷入抑郁,甚至因一点小事就产生极端念头。追根溯源,这与他们成长过程中缺失的“耐挫教育”密切相关,而最近网上听家庭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的很多讲座,其中有一个观点非常认同——孩子的耐挫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12岁前是黄金窗口,3-5岁便可启蒙,小学阶段更是重要补充。一旦错过这个阶段,12岁后再进行引导,很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
按此来说,除了家庭,学校尤其是小学本是耐挫教育的重要场景。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合理的惩罚,本质上都是让孩子学会“接受不完美”“承担后果”的挫折课。当孩子犯错时,老师的及时纠正能帮他们建立规则意识,明白“不是所有需求都能被满足,不是所有错误都能被轻易原谅”。可现实中,不少家长却成了这堂“课”的阻碍:老师批评孩子,家长不反思孩子的问题,反而找老师理论、甚至投诉告状。他们以为这是“保护”孩子,却不知这种行为正在悄悄毁掉孩子的规则感——孩子会误以为“犯错不用负责,有人会为我撑腰”,久而久之,便失去了面对挫折的勇气和承担责任的能力。
朋友近日分享的一则事例,更让人忧心。他们单位,一名已青春期的学生上课毫无纪律,频繁捣蛋,老师上前管教时,他竟动手殴打老师。年轻老师不堪其扰,选择辞职;接任的男老师试图维持秩序,同样遭到该生殴打,甚至被打得隐形眼镜碎裂在眼眶中。令人费解的是,这样严重的行为,孩子至今未受到任何惩罚。如今,他在班上愈发嚣张,没有老师敢接手这个班级,其他家长也气愤不已。孩子的家长或许还在为“赢了老师”“护了孩子”而窃喜,可这份所谓的“胜利”,真的是人生的胜利吗?没有规则意识、不懂尊重他人、不会承担后果的孩子,将来走上社会,迟早会为自己的任性付出沉重代价。
耐挫教育从来不是“故意让孩子吃苦”,而是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用恰当的方式让他们学会面对不顺利、接受批评、承担责任。这需要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学校要敢于坚持教育原则,用合理的引导让孩子明白规则的意义;家长更要放下“护犊子”的执念,主动配合学校,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适度的挫折”——比如让孩子自己承担忘带作业的后果,接受比赛失败的失落,理解“努力不一定每次都有好结果”。
分数能决定孩子一时的排名,可耐挫能力却能决定孩子一生的高度。别让一时的“保护”变成孩子未来的“绊脚石”,只有让孩子在成长中学会直面挫折、扛住压力,他们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里,走得更稳、更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