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年初就制定了2020年的一条学习计划——“加强结构化思维”,现在已到七月中旬,是时候排上日程。今天这篇文章,就写写我理解的“结构化思维”,刚开始练习只能简单介绍结构化思维表达的意义。在之后的时间等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心得,会扩充往更深的层次写写,但也需要提醒大家(包括自己),每一项技能的学习和加强,不可能只是对理论的了解掌握,而应配合着一定强度的刻意练习。
先说说我们为什么需要“结构化思维”?下面这几个日常的场景,有同样困惑的请对号入座:
工作中,与老板汇报某个项目的进度和建议,由于想表达的点实在太多,全塞在脑子里,特意提前做好腹稿梳理。在临场时按着计划进行一二三几个点的表述,但吧啦吧啦一大段,老板会错意大家一起歪到另外的地方。事后反思,自己没能表达清楚,明明都做好了准备,还是表达能力影响到了这次沟通……
生活中,与小伙伴交流讨论,自己已经具有独力思考的能力,想交换对某一事情的看法,但几番交流下来觉得还是少了些什么,于是展开来各种画图比划,但最后也没达到想要的效果。事后回顾,觉得自己当时没发挥好,明明可以有更直接、更犀利的方式去讨论,认为是反应能力不够限制了发挥……
写作中,七天写篇文章,自己明明每次都是先通过标题确立了中心思想,再生成思维导图按几部分拟好提纲,通过提纲再拆分出段落,最后成文分享,但仍然有不同的人指出“结构还能再清晰,观点可以更突出,层次可以更分明”。事后琢磨,觉得是自己写作不熟练,还应再严谨对待,或者干脆用段落标题分段,然后学习加强“结构化思维”,再成长一步……
上面那些都是我经历的,这些真的都是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写作熟练的问题?其实不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于没有形成快速有效处理信息的思维方式,在表达、沟通和写作上仍使用习惯的“流畅”方式,虽然自己觉得想展示的都拿出来了,但在外人来看会觉得逻辑结构不清晰。据说我们的大脑一次性接收信息的量是有限的,它更偏爱有规律的信息,当接收信息不是整齐规律时,则会觉得“模糊”,于是这就导致了上面的汇报工作、交流讨论、书写写作的尴尬。
也可以说思考反应快的人,不是比大家更聪明,而是更懂得通过有效的思维方式,让大脑快速对信息进行归纳和整理,准确地抓住核心,规划信息的再输出和行动,这种能力就是结构化思维的能力。通过结构化思维,同样的内容能有结构、有规律地整理,也将大大提高思考效率,让复杂的问题瞬间变得非常容易(这也是最近我在做“精简”时追求的)。
所以掌握结构化的思维方式,不仅是高效传递信息的能力,它更是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拿上面“精简”这个词来说,结构化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在面临问题的时候,把所有和寻求解决方法无关的信息删除,把问题化繁为简,让思考由记录变成找办法,这样无疑可以把握到本质。同时经过这样处理的沟通,也能够让表达观点的时候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地证明观点。
那需要怎么开展结构化思维的练习?这里有三个小原则:结论先行、完全穷尽、相互独立。限于自己的理解,这部分的深入将等待我练习熟练后再写一文分享,这其中的“完全穷尽、相互独立”,也是麦肯锡套路的里MECE分析方法,感兴趣的可以搜索相关资料了解学习。
无论做什么工作或者生活,都需要把事情想清楚、说明白,并能够有效地令对方信服。这是我们开展所有社交活动的基础,也是这个高效时代所有人都应具备的能力。所以思考清晰、表达有力,养成以结构的视角去审视就特别有必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