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红娟
西晋陈寿写的《三国志》,是中国历史上顶重要的“前四史”之一。其中《蜀书》十五卷,就像一部蜀汉的“创业到落幕实录”,记的全是撑起这个政权的核心人物——从白手起家的刘备,到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再到能征善战的关张赵马黄,每一个都藏着一段热血又遗憾的故事。下面就跟着正史的记载,聊聊这些人的生平与传奇。
先主刘备:从卖草鞋到蜀汉皇帝的“逆袭者”
刘备,字玄德,是河北涿郡涿县人,论起出身,还是汉景帝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可惜家道中落,他小时候父亲就死了,只能跟着母亲靠卖草鞋、编草席过日子。但这人生起点低,他的志向却一点不小:小时候跟族里小孩在树下玩,他指着一棵像帝王车盖的大树说“我以后肯定要坐这种带羽毛装饰的帝王车”,那股子不甘平庸的劲儿,打小就藏不住。
东汉灵帝末年,黄巾军起义爆发,刘备趁机拉起一支队伍,跟着校尉邹靖平叛,立了功,当了个小小的安喜县尉。可他的创业路太坎坷了:后来打了败仗,只能到处投奔别人——先依着公孙瓒,再跟着陶谦,还曾投靠过曹操、袁绍、刘表,像个“流浪创业者”,但哪怕颠沛流离,他“兴复汉室”的目标从没变过。期间,他拉来了关羽、张飞、赵云这些死心塌地的兄弟,又在隆中请出了诸葛亮,才算有了“三分天下”的清晰规划。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刘备跟孙权联手,在赤壁一把火烧退了曹操的大军,终于拿下荆州南部四郡,有了自己的地盘;211年他率军入蜀,214年攻占成都,当上了益州牧;219年,他在汉中打败曹操,正式进位汉中王。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还是“汉”(史称“蜀汉”),年号章武。可刚称帝没多久,他的二弟关羽就被孙权杀了,荆州也丢了——为了报仇,他亲自带兵东征吴国,结果222年在夷陵被打得大败,只能退到白帝城。223年,刘备病重,把诸葛亮叫到永安宫托孤,说“如果刘禅能辅佐,你就辅佐他;要是他实在不成器,你可以自己当皇帝”。说完这话没多久,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葬在惠陵。
陈寿在《三国志》里评价他:“刘备性格坚毅宽厚,善于识人、待人,有汉高祖刘邦那样的风范和英雄气度。尤其是他把整个国家托付给诸葛亮,毫无猜忌,这真是君臣之间最公正的典范,从古到今都少见。”
丞相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卧龙”
诸葛亮,字孔明,是山东琅邪阳都人。他小时候父母双亡,跟着叔父诸葛玄到了荆州,后来叔父去世,他就留在南阳种地,一边耕田一边读书,还常把自己比作春秋的管仲、战国的乐毅——当时没人信他,只有徐庶、崔州平觉得这不是吹牛,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卧龙”,意思是藏在民间的奇才。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刘备三番五次去隆中拜访他,终于把他请了出来。诸葛亮一见面就给刘备献了《隆中对》,规划了“拿下荆州、益州,守住险要地势,西边跟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南边安抚夷越,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治理好政务”的战略,刘备听了特别认同,把他当成自己的“智囊核心”。后来曹操南征,诸葛亮亲自去江东说服孙权,促成孙刘联盟,赤壁之战打败曹操后,又跟着刘备平定荆州、夺取益州。当时刘备任命他为军师将军,自己外出打仗时,诸葛亮就留在成都坐镇,总能保证粮草充足、兵力够用,是刘备最稳的“后方支柱”。
223年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接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当了丞相,还兼任尚书事,手握军政大权。那时候蜀汉南边的几个郡趁机叛乱,225年(建兴三年),诸葛亮亲自带兵南征,“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毛之地”,不仅平定了叛乱,还采用“攻心为上”的策略——比如七擒七纵孟获,让南方彻底臣服,再也没乱过。227年(建兴五年),诸葛亮写了《出师表》,向刘禅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然后率军驻守汉中,开始了北伐中原的征程。
之后几年,诸葛亮一共发动了五次北伐,可惜要么因为粮草不够,要么因为将领失误(比如马谡失街亭),虽然打了些小胜仗,却始终没能实现最终目标。234年(建兴十二年),他率军驻扎在五丈原,跟司马懿的魏军在渭水边对峙,为了长期作战,还让士兵在当地种地自给自足。可常年的劳累拖垮了他的身体,最后病逝在军营里,享年五十四岁。他的谥号是“忠武侯”,葬在定军山。
陈寿评价他:“诸葛亮当丞相时,安抚百姓,制定礼仪法规,精简官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待人真诚,处事公正。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哪怕是仇人也会奖赏;违法怠慢的人,哪怕是亲信也会惩罚……可以说是懂得治国的贤才,能跟管仲、萧何相提并论。不过他常年发动战争却没成功,大概是随机应变的军事谋略,不是他最擅长的吧?”
关羽:忠义千秋的“武圣”
关羽,字云长,本来字长生,是山西河东解县人。早年因为犯了事儿,逃到涿郡,在那儿遇到了刘备和张飞,三人关系好到“睡觉都挤在一张床上,像亲兄弟一样”(正史里没“桃园结义”的说法,但感情确实比兄弟还深),从此跟着刘备四处奔波,从不怕危险。
刘备当平原相的时候,任命关羽和张飞为别部司马,各自统领一支队伍。200年(建安五年),刘备被曹操打败,关羽被俘。曹操特别看重他,封他为偏将军,待他极好,可关羽心里始终想着刘备,还跟张辽说“我知道曹操待我好,但我受了刘备的大恩,发誓要跟他同生共死,不能背叛他”。后来袁绍派大将颜良攻打白马,关羽为了报答曹操的善待,策马冲阵,一刀斩了颜良,解了白马之围。曹操想留他,上表封他为汉寿亭侯,可关羽把曹操赏赐的东西全封好,写了封告辞信,就带着人千里迢迢回到了刘备身边。
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让关羽镇守荆州——这是蜀汉的重要门户。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关羽率军北伐襄樊,把曹操的大将曹仁围在樊城,还趁着大雨,水淹曹操派来的于禁七军,斩了将军庞德,一时间“威震华夏”,连曹操都吓得想迁都,躲开他的锋芒。可他没料到,孙权会派吕蒙偷袭荆州,导致后方失守,军队瞬间溃散。关羽只能退守麦城,同年十二月,被孙权的部将潘璋、马忠抓住,跟儿子关平一起被杀害。
后来后主刘禅追封他的谥号为“壮缪侯”。陈寿评价他:“关羽和张飞都是能敌万人的猛将,是当时的虎臣。关羽报答曹操的恩情,张飞义释严颜,都有国士的风范。但关羽性格刚傲,看不起人;张飞脾气暴躁,对下属不好,两人最终因为自己的缺点失败,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张飞:勇猛却悲情的“桓侯”
张飞,字益德(《三国演义》里写的“翼德”是误传,正史里是“益德”),跟刘备一样是涿郡人,跟着关羽一起辅佐刘备,因为关羽年纪大,张飞一直把他当哥哥看待。
刘备跟着曹操打败吕布后,一起回到许都,曹操封张飞为中郎将。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备放弃新野逃往江陵,曹操率精锐骑兵追赶,在当阳长坂追上了刘备。刘备慌得连老婆孩子都顾不上,只顾着逃跑,张飞却只带了二十个骑兵断后。他让人把桥拆了,自己站在河边,瞪着眼睛横持长矛大喊:“我是张益德,谁敢过来跟我拼命!”曹操的大军居然没一个人敢上前,刘备才得以安全逃脱。
后来张飞跟着刘备平定荆州、进入益州。益州牧刘璋派严颜驻守巴郡,抵抗张飞,结果被张飞打败,严颜还被活捉。严颜宁死不降,说“我们益州只有断头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张飞佩服他的骨气,不仅放了他,还把他当宾客对待。215年(建安二十年),张飞在宕渠大败曹操的大将张郃,张郃被逼得丢了战马,沿着山路逃跑,张飞趁机平定了巴西郡。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封张飞为右将军,授予他“假节”(代表皇帝行使权力);221年(章武元年),又升他为车骑将军,兼任司隶校尉,封西乡侯。
张飞打仗勇猛,但有个致命缺点:“敬重有文化的君子,却不体恤手下的士兵”,经常因为小事鞭打士兵,刘备劝了他好多次“你这么对下属,早晚要出事”,可张飞根本没改。221年,刘备准备东征吴国,让张飞从阆中率军到江州汇合。结果出兵前,张飞被手下的将领张达、范强杀害,两人还带着他的头投奔了孙权。后主刘禅追封他的谥号为“桓侯”。
赵云:沉稳可靠的“虎威将军”
赵云,字子龙,是河北常山真定人。他早年跟着公孙瓒,当时刘备也在公孙瓒手下,赵云见刘备有雄才大略,就悄悄跟他结好。后来公孙瓒派刘备帮助田楷抵抗袁绍,赵云就趁机跟着刘备,当了他的骑兵统领。
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备在当阳长坂被打败,吓得丢下老婆孩子向南逃跑。赵云却反着走,抱着襁褓里的刘禅(也就是后来的后主),还保护着刘禅的母亲甘夫人,在曹操的大军中杀出血路,最后硬是把两人安全带了回来。刘备特别感动,封他为牙门将军。刘备入蜀后,赵云留在荆州,后来跟着诸葛亮沿长江而上,平定了益州的几个郡县,到成都后,升为翊军将军。
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争夺汉中,黄忠去攻打夏侯渊,赵云负责后方支援。没想到曹军突然杀到,赵云却不慌不忙,下令打开营门,收起旗帜,停止击鼓——曹军以为有埋伏,不敢进攻,只好撤退。赵云趁机下令擂鼓,让士兵用强弩射击,曹军吓得四散逃跑,自相踩踏掉进汉水里淹死的人不计其数。第二天刘备到军营视察,感叹道:“子龙一身都是胆啊!”从此军中都叫他“虎威将军”。
刘禅即位后,赵云先后担任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后来又升为镇东将军。228年(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赵云和邓芝率领一支偏军在箕谷抵抗曹真。因为兵力太少,打了败仗,但赵云收拢残兵,坚守阵地,没让损失扩大。诸葛亮把他贬为镇军将军,算是惩罚。229年(建兴七年),赵云去世,后主追封他的谥号为“顺平侯”。
赵云不仅勇猛,还特别有远见:刘备打下成都后,想把城里的田宅赏赐给将领们,赵云劝他“现在天下还没平定,应该把田宅还给百姓,让大家安心种地、恢复生产,才能稳住人心”,刘备听了他的话;后来刘备要东征吴国为关羽报仇,赵云又劝“现在最大的敌人是曹操,不是孙权,应该先北伐再伐吴”,可惜刘备没听,最后果然在夷陵大败。当时的人都夸他有大局观。
马超:悲情英雄“锦马超”
马超,字孟起,是陕西扶风茂陵人,出身名门——他是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父亲马腾是东汉的征西将军,封槐里侯。
后来马腾被召到京城当卫尉,马超就接手了父亲的军队,担任偏将军,封都亭侯。211年(建安十六年),曹操想攻打汉中的张鲁,马超怀疑曹操是想趁机消灭自己,就联合韩遂等关中将领造反,驻扎在潼关。曹操亲自率军西征,马超多次使出狠招,逼得曹操感叹“马超不死,我连葬身的地方都没有!”后来曹操用贾诩的计谋,故意离间马超和韩遂的关系,让两人互相猜忌,马超的军队果然大败。他逃到凉州,重新占据冀城,可又被杨阜等人打败,走投无路,只好投奔汉中的张鲁。
张鲁是个没大志向的人,马超跟着他觉得没前途。后来听说刘备在围攻成都,就偷偷写信给刘备,请求投降。刘备派人迎接他,马超一到成都城外,刘璋知道后吓得直接开城投降——毕竟马超的威名太响了。刘备封马超为平西将军,让他驻守临沮;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升他为左将军,授予“假节”;221年(章武元年),又升他为骠骑将军,兼任凉州牧,封斄乡侯。
马超这一辈子,心里始终装着仇恨——父亲马腾被曹操杀了,全家两百多口几乎都被曹操灭门,他虽然归了蜀汉,却总觉得自己是“外来人”,心里一直不安。222年(章武二年),马超病逝,享年四十七岁。他临死前给刘备上书,说“我家两百多口人都被曹操杀了,只剩下堂弟马岱,求陛下照顾他,让我马家不至于断了香火,我就没别的愿望了”。后主追封他的谥号为“威侯”。
黄忠:老当益壮的“刚侯”
黄忠,字汉升,是河南南阳人。他早年跟着荆州牧刘表,担任中郎将,驻守长沙攸县;后来曹操攻占荆州,封他为裨将军,让他继续留在原来的地方任职;等到刘备平定荆州南部,黄忠就归顺了刘备,跟着他一起入蜀。
213年(建安十八年),刘备攻打刘璋的成都,黄忠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勇气压过全军——虽然他年纪不小了,可比年轻将领还能打。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争夺汉中,黄忠跟着刘备攻打夏侯渊。夏侯渊的军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黄忠却毫不畏惧,带着士兵猛攻,战场上鼓声震天,喊杀声满山遍野,最后黄忠亲手斩杀了夏侯渊,一战成名,被升为征西将军。
刘备进位汉中王后,想封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劝他“黄忠的名气,一直比不上关羽、马超,现在让他跟关、马并列,关羽知道了肯定会不高兴”。刘备说“这事我来解决”,还是坚持封黄忠为后将军,跟关羽、张飞、马超地位相同,还赐他关内侯的爵位。可惜就在这一年,黄忠去世了,谥号是“刚侯”。
庞统:英年早逝的“凤雏”
庞统,字士元,是湖北襄阳人。他小时候看着很朴实,没人觉得他有才华,只有他的叔父庞德公和名士司马徽看重他——司马徽说他是“南州读书人里最厉害的”,庞德公还给他起了“凤雏”的外号,跟诸葛亮的“卧龙”齐名,意思是“只要得到其中一个,就能安定天下”。
庞统早年跟着周瑜,担任南郡太守功曹;周瑜去世后,他送周瑜的灵柩到吴国,回来后正好赶上刘备担任荆州牧。刘备一开始没重用他,只让他当耒阳县令,庞统觉得委屈,干脆不管县里的事,结果被免官。后来鲁肃和诸葛亮都向刘备推荐庞统,说他是“大才”,刘备才召见庞统,跟他聊天下大事,一聊才发现果然是个奇才,马上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对他的信任仅次于诸葛亮,还让他和诸葛亮一起担任军师中郎将。
211年(建安十六年),刘备应刘璋的邀请入蜀,庞统跟着随行。他给刘备献了“取蜀三策”:“第一,偷偷挑选精锐士兵,连夜赶路,直接偷袭成都——刘璋没本事,又没防备,肯定能一举拿下,这是上策;第二,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手里有重兵,据守关头,听说他们多次劝刘璋让您回荆州,您可以假装要回荆州,说荆州有急事,他们肯定会轻装来送您,到时候把他们抓起来,夺了他们的军队,再打成都,这是中策;第三,退回白帝城,跟荆州相连,慢慢再想办法取蜀,这是下策。如果犹豫不决,只会陷入困境。”刘备选了中策,杀了杨怀、高沛,顺利占领涪城。
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攻打雒城,庞统亲自率领士兵攻城,没想到被流箭射中,当场去世,年仅三十六岁。刘备特别伤心,每次说起庞统都忍不住哭,后来追赐他关内侯的爵位,谥号“靖侯”。
法正:刘备的“谋主”法孝直
法正,字孝直,是陕西右扶风郿县人。东汉建安初年,天下闹饥荒,法正和同郡的孟达一起逃到蜀地,投靠了刘璋。可刘璋性格懦弱,不会用人,法正空有才华却没机会施展,心里一直憋屈。
208年(建安十三年),刘璋派法正出使荆州,跟刘备结好。法正回来后,偷偷跟张松说“刘备有雄才大略,是能成大事的人,我们可以跟着他干一番事业”。张松也觉得刘璋不成器,两人就暗中密谋,想让刘备取代刘璋当蜀地的主人。211年(建安十六年),刘璋听说曹操要攻打汉中张鲁,怕自己也被曹操吞并,张松趁机劝刘璋邀请刘备入蜀,帮忙抵抗张鲁。刘璋派法正去迎接刘备,法正见到刘备后,直接劝他趁机夺取蜀地,刘备同意了他的计划。
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围攻成都,法正写了一封信劝刘璋投降,刘璋看了信后,知道大势已去,就开城投降了。刘备封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让他既管理成都附近的郡县,又担任自己的首席谋士,对他的宠信仅次于诸葛亮。法正特别擅长出奇谋,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争夺汉中,就是法正出主意,让刘备偷袭夏侯渊的军营,最后才斩杀夏侯渊,拿下汉中。
法正还有个特点:恩怨分明——别人对他有过一顿饭的恩情,他都会报答;别人跟他有一点过节,他也会报复。有人劝诸葛亮管管他,诸葛亮说“当年主公在公安的时候,北边怕曹操,东边怕孙权,身边还怕孙夫人闹事,进退两难,是法正帮他站稳了脚跟,让他能展翅高飞,现在法正想怎么做,就随他吧,没必要拦着”。
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法正去世,享年四十五岁。刘备为他哭了好几天,追封他的谥号为“翼侯”。后来刘备东征吴国,在夷陵大败,诸葛亮感叹道“如果法正还在,肯定能劝住主公,不让他东征;就算东征,也不会输得这么惨”。
后主刘禅:“乐不思蜀”的蜀汉末代皇帝
刘禅,字公嗣,小名叫阿斗,是刘备的儿子。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立他为汉中王世子;221年(章武元年),刘备称帝后,立他为皇太子;223年(章武三年),刘备去世,刘禅即位为皇帝,改年号为建兴,因为年纪小,他尊诸葛亮为“相父”,把朝政全交给诸葛亮打理。
234年(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任命蒋琬为尚书令,让他主持国家大事;蒋琬去世后,又让费祎担任大将军,继续掌权。蒋琬和费祎都继承了诸葛亮的思路,以稳定国内为主,不轻易发动北伐,蜀汉的局势还算平稳。可费祎被刺杀后,姜维开始掌握军权,多次发动北伐,虽然打了些胜仗,却耗光了蜀汉的国力。
263年(景耀六年),曹魏派钟会、邓艾分两路攻打蜀汉。邓艾率领军队偷偷穿过阴平道,攻占江油,又攻破绵竹,杀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直接打到成都城外。刘禅召集大臣商量对策,有人劝他逃到吴国,有人劝他逃到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光禄大夫谯周却极力劝他投降曹魏。刘禅听了谯周的话,打开城门投降,蜀汉就此灭亡。
刘禅投降后,带着全家迁到洛阳,曹魏封他为安乐县公,给了他一万户的食邑。有一次司马昭问他“你想不想蜀地啊?”刘禅说“这里很快乐,不想蜀地”,这就是“乐不思蜀”的由来。271年(西晋泰始七年),刘禅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陈寿评价他:“后主刘禅在有贤能丞相辅佐时,还能做个讲道理的君主;可后来被宦官迷惑,就变成了昏庸的皇帝。古话说‘白色的丝没有固定的颜色,全看用什么染料染它’,这话真没说错啊!”
姜维:为复国殉国的“孤臣”
姜维,字伯约,是甘肃天水冀县人。他小时候父亲就死了,跟母亲一起生活,喜欢读郑玄的经学。他早年在曹魏担任天水郡中郎将,228年(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姜维跟着天水太守马遵外出巡查。马遵怀疑姜维想投降蜀汉,就丢下姜维,自己跑回城里,姜维回去后,城门也关了,没办法,只好投降诸葛亮。诸葛亮特别看重他,任命他为仓曹掾,还封他为当阳亭侯,甚至把自己的兵法都传给了他。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跟着蒋琬、费祎驻守汉中,慢慢升到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费祎去世后,姜维升任大将军,掌握了蜀汉的军权。他一直记得诸葛亮“兴复汉室”的遗志,先后九次发动北伐,史称“九伐中原”。可惜蜀汉国力太弱,加上朝廷里有人反对北伐,姜维的北伐要么取胜后无法巩固,要么因为兵力不足失败,不仅没帮蜀汉扩张,反而进一步耗竭了国力。
263年(景耀六年),曹魏攻打蜀汉,姜维率领军队在剑阁抵抗钟会,多次打败钟会的军队,把钟会困在剑阁。可没想到邓艾会偷渡阴平,直接打到成都,刘禅投降后,还下诏书让姜维投降钟会。姜维虽然投降了,却没放弃复国的希望——他看出钟会有反心,就劝钟会趁机杀了曹魏的将领,割据蜀地,自己则想在钟会反了之后,再趁机恢复蜀汉。钟会被姜维说动,假传太后的诏书,起兵反魏,可事情很快败露,姜维和钟会都被乱兵杀死,姜维的家人也没能幸免。
陈寿评价他:“姜维有一定的文武才能,立志建立功名,可他常年发动战争,不懂得体恤百姓,决策也不够周全,最后导致自己被杀。”不过陈寿也疑问:“国家灭亡、君主受辱,他却不自杀殉国,为什么呢?”——其实姜维不是惜命,而是想趁机复国,可惜最终没能成功。
结语
《三国志·蜀书》里的这些人,有的是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有的是鞠躬尽瘁的治国丞相,有的是能征善战的战场猛将。他们都抱着“兴复汉室”的信念,哪怕蜀汉只存在了四十三年,偏安在西南一角,却凭着君臣之间的信任、武将的忠义、谋士的智谋,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寿用史家的客观笔触,记下了他们的功绩,也没回避他们的缺点——刘备的仁慈里有犹豫,诸葛亮的严谨里有军事短板,关羽的忠义里有傲气,张飞的勇猛里有暴躁……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们不是冰冷的历史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故事,也一直被后人反复提起,成为三国文化里最动人的部分。
我可以帮你把这些人物的关键事件按时间线整理成表格,标注出每个人的“人生高光”和“性格短板”,方便你快速对比记忆,需要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