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创造》有感(二)

《创造》有感(二)

作者: 读书写作羊十五 | 来源:发表于2018-04-09 19:21 被阅读45次

与任何一本书的缘分,始于你被吸引而开始阅读的那一刻。

(二)思考就像散步

具象的大脑,抽象的思维。作者引用一位教授奥托谢尔兹的话说:思考是一个能够被仔细观察与描述的过程。谢尔玆一直在研究的事情是:头脑是如何工作的?他能够测量它吗?在犹太人谢尔玆生存的年代,正是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疯狂屠杀的年代,谢尔玆的研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却幸运的有一个人,卡尔登克尔,知道谢尔玆的研究。卡尔登克尔发表了成名著作《关于问题解决》,他在其中十次饮用了谢尔玆,当然也因此得罪了纳粹,逃到了美国。

登克尔研究的是人类的思维,他不得不阐明思考意味着什么:“它是关于问题解决的功能性意识,而不是一种特殊的(比如无意象的)呈现”。这之后,登克尔陆续还发表了几篇在当时的美国极具影响力的论文,进一步在心理和道德层面展开对思维的研究。他的成名作《关于问题解决》引起了人脑与思想科学界的一次转变,被称为“认知革命”,为我们理解“人如何创造”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些优秀的前人的不屑探索,其实我们现在可以得到的一个共同认知是:思考就是要找到一种达成某个目标的途径,而这个目标是不能通过无新意的行为实现的。我们要想完成某件事情,而又不知道改怎么做的时候,我们必须思考,然后才会触发采取行动。

登克尔通过多次的不同实验,开始理解人们如何思考,什么能够起到促进作用,而什么又会起到阻碍作用。其中他的一个结论是:“如果一个情境被引入某个特定的感知结构,那么思考只有抵抗住原有的感知结构才能缺的一个与之相反的结构”,这从另个角度解释了:旧观念会阻碍新的挂念。在我们日常的行为中,这就表现为面对新问题时候不自觉的陷入惯性思考和做法,纵然很多时候旧做法就认知显然已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书中,作者给了几个例子,比如一些心理学实验“盒子问题”,“查理问题”,“九个点问题”,“囚犯与绳子问题”,这些问题的求解过程中,时刻都在暴露我们多么喜欢哪些惯常的认知和做法来试图对新问题进行更好的解决。作者还引用了和我们普通人不同的著名小说人物福尔摩斯他那善于突破常规打破惯性思维的侦探神技,其实就是创造性的思考和洞察力。

基于这些案例,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创造是循序渐进,而不是飞跃。就好比那些在盒子问题中,很创新的解决了问题的人,他们的分析思考的步骤,也是一步一步走向正确的答案的,而不是某个时刻的灵挂乍现。特别是讲到了“顿悟”这一神奇的时刻,那也是思考过程中,当打破惯性后的一个思考认知。并不是上帝光临。还有“啊哈时刻”,又叫“尤里卡效应”,都是人们反对“创造需要寻常思考”这一概念的理由。关于啊哈时刻,起源于一位罗马建筑师维特鲁,他讲述阿基米的智破黄金花环的故事。当然,坊间传说是阿基米德根据溢出的水的重量来判断的,后来的人推测并不是这样而是根据水下称重的方式来判断的。但无论怎样,阿基米德之所以能够做到机智的采用这些创新的方式,都来源于他思考问题时候的观察,并不存在一个神奇的瞬间。作者还举了那个著名的苯环结构的发现者奥古斯都凯库勒的故事,很多人都听到的版本是他在梦中梦到一条蛇咬着自己的尾巴,醒来后就破戒了苯环的结构。但是事实却是,他的视觉想象力带来了问题的解决,而视觉来自于他看到了那些扭动的原子,像蛇一样扭动着。其他还有爱因斯坦在研究相对论时候的一个顿悟,但其实都是“一步步朝真相迈进”的结果。

同时很有趣的是,作者提到了“孵化”这个概念。其实孵化在思考中,是“无意识思考”的隐喻。我们遇到一些很困难的事情的时候,有时候暂时的搁置,其实是将有意识的思考转化为了潜意识中的无意识思考,而这个过程就是“孵化”的过程,也是产生啊哈时刻或者顿悟时刻的原因。作者列举了一个实验,充分说明了人的无意识思考并不会因为同时做了别的事情而被打断,而是一直在进行,并且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通过乔布斯发明iphone的例子,作者进一步说明:有想法并不等于创新。想法是种子。创造是执行,而不是灵感。很多人都有想法,却很少有人为了制造出信念中的东西而采取步骤。这也是乔布斯和莱特兄弟成功的原因:还记得书的封面吗:如何让马飞起来?不仅仅是科技,艺术的创作也是一步一步的结果。瓦西里康定斯基,一位抽象派画家如何用21个步骤,创作出了他的著名的作品《白边》(painting with white border)。

最后,摘录一段原文的话,来说明,思考的过程,以及带来的创造的普遍过程:

正如卡尔登克尔所证明的那样,所有的创造,无论是绘画,飞机或者手机,都具有相同的基础:有一个问题引向一个对策,再引出下一个问题的渐进的步骤。创造是想走路一样思考的结果。左脚,问题;右脚,对策。一直重复,知道你到达目的地。决定你是否成功的,不是你步伐的大小,而是你迈出了多少步。

《创造》有感(二)

相关文章

  • 《创造》有感(二)

    与任何一本书的缘分,始于你被吸引而开始阅读的那一刻。 (二)思考就像散步 具象的大脑,抽象的思维。作者引用一位教授...

  • 坚持就是胜利        —-“破茧重生”

    品读“尚未完成的人生答卷”续言二有感【二】(语句略有调整) “身处逆境,历经磨难,才能创造...

  • 2022.4.20

    王鹏老师 想法—感觉—行动—结果 想要我的财富蓝图实现,一定要有感觉,靠情感创造,有感觉创造。真的想获得更多的金钱...

  • 《创造》有感(八)

    如果说创造最好由有内在动机并且有自由选择的人独立完成,那么,一个团队是如何进行创造的呢? (八)创造性组织 在本章...

  • 《创造》有感(四)

    持续写点心得感受,让缘分继续。 (四)如何去看 首先澄清这个标题中,“看”是主语,如何去,是出发对“看“的探究。或...

  • 《创造》有感(五)

    继续缘分之旅。书里的很多故事,都是印证,也都是解读。 (五)应授予荣誉时 随着内容的铺展,来到了一个内容略微有些敏...

  • 《创造》有感(七)

    既然那么多阻碍和挑战,那是什么驱动人们持续进行创造? (七)创造的动力 谈到动机两个字的时候,你脑海里此刻有什么念...

  • 《创造》有感(一)

    有些书,从拿到到开始读,是需要缘分的。或者更准确的说,需要读书的人自身的认知积淀。 《创造-只给勤奋者的创新书》这...

  • 《创造》有感(六)

    创造物和他们的创造者,已经历经挑战和危机,然而人们的抗拒,还在继续。 (六)结果之链 新的发现新的创造,要么被专家...

  • 有感科技创造

    有感科技创造 不曾拿笔, 却写了万言, 不曾发声, 却传到江南, 不曾出户, 却面对着面, 不曾触摸, 却拥抱人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创造》有感(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nxw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