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周开始了,我在拉萨一家手工藏毯制作和销售的公司的实习进行到了第二周。

上一周近结尾的时候我已经发现了这家公司在组织和人员构成上存在一些问题。这家公司有三名管理层员工和近五十位负责手工生产的工人。问题是,管理层员工都是汉族人,而工人们全部是藏族人。
在这里,员工民族的不同在这里完全符合了他们在经济水平的差距(汉族的管理层工资是藏族的手工工人的两到四倍还多)。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先试想了一下如果这家公司招收到汉族的织毯工人,然后瞬间便感到有些奇怪。这家公司是一家藏毯制作公司,因此我们会顺理成章地设想纺织工人们是藏族人。这里产生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到底怎样才算保持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被其他民族学习和运用可以吗?如果被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呢?除此之外,招收汉族员工也一定程度上与公司“致力于藏族扶贫”的宣传形象不符。

问题就在这个“扶贫”上。只有经济水平较低的藏族人才会愿意接下又苦又累的生产工作。以纺织师傅为例,他们的工作时间是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不过中间可以任意休息)。工作内容就是一动不动地坐在长凳上穿线织毯。他们平均每月工资只有三千到四千。这种机械性、大工作量、工资也不高的工作,根本不会有汉族人愿意从事。
我蹲在两位来自青海藏区的纺织的小姐姐身后看着她们编织藏毯。她们才20岁,而在管理层实习的我比她们只小一点点。我看着她们磨起水泡的双手在织机上来回穿梭,心中升起一个念头:任何上过大学的人,都不会愿意从事这样的工作...
的确,在手工业工作的藏族人大多没有上过大学,也上不起大学。经济水平低下导致的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使他们只能进入疲惫且待遇较低的手工业。这里说到底就是先发展的东部和后发展的西部在经济水平和基础设施(教育,交通发达程度等等)方面的差异。

但西藏在慢慢发展。西藏在2019年底实现了完全脱贫,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那么从事类似藏毯短传统手工业生产的人就会可预见地越来越少。这个趋势已经在中国无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发生了。传统手工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
J.H.
6.8
欢迎点赞和阅读合集中的其他西藏游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