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
春节的法定假日大概七八天的样子,可是年味儿却远不止于此。特别是儿时的年味儿,似乎从小年儿(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弥漫,淳朴的味道会一直持续至正月十五。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这是家乡的年味儿、传统的年俗。儿时的我们,看不懂日历上大大小小的字,也不知道哪天算“过年”,可是小孩自有小孩的办法,每到下雪的时节,我们就开始背诵这首歌谣,总感觉背着背着,年就来了。
倒不是有多么的热爱民俗文化,那时候我们太小,还不懂这些。只是对歌谣里面的好吃的,念念不忘。我和弟弟尤其爱吃糖,所以只对第一句感兴趣,“二十三,糖瓜粘”,我们会趁着爸妈心情好时反复的背诵,那声声入耳的歌谣,终于让爸爸妈妈由开始的无动于衷变成后来的恍然大悟,“哦,快过年了,该置办年货了。”
那时候不像现在,我们普通的工人家庭,没有“高大上”的年货,无非一些花生瓜子和叫不出品牌、找不到生产日期的糖果。我和弟弟不懂这些,有没有品牌也照吃不误。记忆中的糖果,好像买多少都不够吃的样子,买了一批回来,被我和弟弟第一时间吃光,妈妈只好再买一批,再吃光、再买……还没到除夕,糖果已不知重新买了多少回。那个时候的糖果咋那么好吃,连包装纸都那么好看。包装纸是舍不得扔掉的,会用手捋的板板正正,然后找一个纸盒郑重其事地放进去,每晚睡前还得数一数一共几张了,怕丢。用现在的话来说,那时候的生活特有仪式感。
有时候我也寻思,我妈咋不藏起来一些糖呢,留到过年吃,何苦这样买买买。可能她也觉得,孩子们一年到头也见不着糖,尽情地吃吧。
看看现在,过年时置办的年货,高高低低的堆满了仓房。当然也有各种名牌的糖果,其中也不乏一些进口的。可我却再也不会像当年一样争抢着吃了,“因为吃糖太多对身体不好,我得减肥呀、我怕吃糖会变胖呀。”每每我妈劝我们吃糖时,我都会煞有介事地跟她谈养生。我妈也会特别配合地说:“啥叫减肥?就是吃饱了撑的!忘了你小时候藏被窝里吃糖的时候了。”没办法,我们家老鹿总能这样一语中的。
春节,于孩子们而言,可不就是吃吃吃、玩玩玩嘛!最好玩的是大年初六开始的庙会。说是庙会,其实没那么多讲究,主要也是没有那么多的庙。大年初六到正月十五,只要出门,大街小巷走到哪都有“戏”。踩高跷、扭秧歌,轮番上阵。倒也没那么多默契,有时候走到街上,道南一伙踩高跷的,道北一伙扭秧歌的,正看热闹呢,浩浩荡荡地好像远处又来了一波。这可乐坏了我们小孩子,钻到这个队伍里看看,跑到那个队伍里瞧瞧。还不时的评论一下:这边好看,里边有孙悟空和猪八戒。那边也好玩,好像是八仙过海。
年味儿
去年春节,全家一起逛庙会(逛街)。走遍了大街小巷,车水马龙,居然没看到一伙踩高跷的。一打听才知道,城市规划,踩高跷也有自己的活动地点了,在某广场呢,早就不满街溜达了。也是,这满大街的车流,踩高跷往哪走啊。
如今的我,不再是爱吃糖的小女孩,过年也不再只有吃吃吃、玩玩玩了。儿时的年味儿,只能留在记忆中时时咀嚼,偶尔翻出作为写作的素材,提醒自己不要忘本吧。
生活越来越好,也越来越繁忙,但这不该是让年味儿逐渐变淡的理由和借口。所以,是否衣锦,都要还乡,回去多陪陪父母,尽我们所能的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一点年味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