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触摸屏出现以来,
人们已经渐渐习惯了随时随地低头看手机。
原来人们只是被互联网拴在了电脑前面,现在人们是被手机拴在了小小的触摸屏前面。更便捷意味着更离不开,随时随地拿出手机翻一下,似乎成了打发无聊时光和避免尴尬的最佳方式。带给我们的影响显而易见,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自成一体,和周围隔绝。只要有一块小屏幕,我们就无所谓身边是谁,在做什么,我们可以一起做什么,而只是,我自己在看什么、想看什么、还能看什么。即便我们看的其实大多毫无意义,但依然毫不在意。每个人都成了孤岛,即便身边人来人往,也无论这个身边人是亲是远。
不用否认,客厅的电视早已成了摆设。有多少人会带着讽刺和嘲笑的语调来说“我早就不看电视了”。当然不用看了,想要获取信息,随时点开手机,刷几个资讯平台,信息铺天盖地;想要放松消遣,随时点开手机,无数综艺、电影、电视剧在等你。多么自主、多么智能、多么便捷又斑斓。人们似乎再也用不上电视机,这种只能被动选择、充斥着毫无新意的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东西。即便开着电视机,那也只是背景音,免得各自低头看手机的一家人,因为寂静,显得尴尬。
我也一度这样。
直到前两天放假回家。
实在不想看手机,我打开电视,百无聊赖随便翻,想看看有没有什么惊喜。然后发现,这种等待和发现惊喜的偶然感,竟然也很美好。因为,其实,我们并不一定真的时时刻刻都知道自己想看什么,刷手机刷了无数遍也不知道要看什么的状态随处可见。你连现在有什么都不知道,还说自己清楚知道自己想看什么?各种app也正是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会给你推送一堆根据算法来看显然你会感兴趣的东西,一堆杂乱无章、参差不齐、任你挑选、实际只是浪费你时间的东西。
这时候就发现电视的好了,至少,节目都选过一遍了。“生活就像糖果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放在电视机上也一样,所有节目就那么按部就班地放着,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频道放的是什么,万一你喜欢呢?万一正好看到了一个在你“惯常喜好”之外,竟然也同样感兴趣的东西呢?只靠移动互联网的算法,我们只会被框死在自我设定的框架里,然后以为自己永远不会变,切断了通往更多可能性的其他通路,真的好吗?“除了告诉你你想要知道的,我还应该告诉你你应该知道的。”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看电视依然是父母辈的习惯之一。至少吃了晚饭,坐在客厅里看两集晚间黄金时段的电视剧,还是一种家庭习惯。这些电视剧主题大多也是家庭伦理、人性光辉和红色主题。
我不记得自己有多久没看过电视了,大概从读大学开始就很少看了吧。每次从外地回家,也更多是上网、看手机。现在父母也习惯看手机了,但是,他们也同样还习惯看电视。之前和家里人通电话,总听父母说“在看电视,北京卫视的,这两集看完了就睡了”,生活很规律。
这次五一回家,我也跟着他们看了两集《因法之名》,其实还挺好看的。可能看久了网剧,看久了那些无厘头又没营养的狂轰乱炸,看久了那些满屏后期的花里胡哨,看久了一堆流量明星的上蹿下跳,偶尔看看电视机里还在“负隅顽抗”的电视剧,竟然莫名有些安稳的感觉。这里没有流量明星,只有演员;这里没有或比较少狗血剧情,还是在正儿八经讲生活;这里也没有一看就假得不能再假的尴尬演技,倒常见那些热泪盈眶却默默无语。突然觉得,看电视其实挺正经的。这种正经就像是在混乱不堪的生活节奏和应接不暇的信息轰炸中,突然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存在。它的时间是稳定的,故事是稳定的,情感也是稳定的。这样的稳定,在大城市的年轻生活里,可能反而是稀缺的。
再就是,当我认认真真和家里人坐在客厅,
一起看电视里的悲欢离合和人情冷暖,
会觉得很温暖。
至少,我们都能放下手机,离开自己的信息孤岛,愿意把自己的空间、时间、感受和想法敞开来,给家人。我们会讨论一下这个剧情是否合理,其实应该怎样会更好;我们会聊聊这个演员的演技还是一如以往地好,但是好像又被以前塑造的角色限定了,容易跳戏;我们会顺便想起另一个某某演员以及TA的故事和八卦,然后有一搭没一搭扯开去。你要说聊了什么,好像也没有;你要说什么都没聊,必然也不是。就是在这一句一话里,有一种因距离而生疏的、一家人的共同情感的东西,被自然而然唤醒。我们不再是各看各的孤岛,而是有着共同家庭感受和判断的共同体。所以,我还挺喜欢看电视,在家里,在客厅里,和家里人在一起。
以前有朋友问过我,你觉得手机这么强势,电视什么时候衰亡。我说,电视还是有它不会被替代的地方,一是直播性质,二是公共空间和共同时光。拿世界杯来说,直播期间,大家还是更喜欢聚在一起,守着电视,哪怕屏幕很小,哪怕投影很差,但重要的,还是“第一时间”和“那一瞬间”的共同欢呼和“你在我身边”。
我们无法完完全全把自己和外界隔离,也无法完完全全自己孤独过生活。电视,和它现在还代表的稳定和共同感,让我还是愿意继续看电视,而不是把自己完全交给手机。我们需要对生活更多的自主掌控感,而不是基于算法的被掌控感。
这样想来,看电视其实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