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会红着眼眶,就还年轻。
——题记
镜头的第一幕,就展示了邻里关系的亲密。从一两个菜的餐桌到五六个菜的饭桌,我们也是这样长大的。那时,村里的民风很好,母亲经常说,远亲不如近邻,近亲也不如近邻。记忆里还有一个画面:家里炸了圆子,母亲就会盛满汤碗,让我送到伯伯家,然后不一会儿,伯伯就会来我家,送一些水果小吃等等。像端午节的时候,他们就会送很多粽子过来。那个时候,粽子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母亲不会,但我也满足了口福。
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去伯伯家,给伯伯烧火。我家的饭比较晚,等我烧完之后,母亲才起来。有时候,我在伯伯家吃。伯伯家有一个比我大一岁的男孩,关于他,我也有很多故事可以讲,今天就略过。
在妹妹出生的第一年,父母种了很多田,那时我十岁,小学四年级。天黑了,父母还没回来。我一个人在家里害怕,于是,抱着妹妹去了伯伯家,在伯伯家吃的晚饭。不知为何,妹妹一直哭,我没办法。伯伯见状,就抱了过去,哄了一会儿,妹妹不哭了。可不一会儿,又开始哭。我就一直抱着妹妹在客厅四处转悠,直到听到母亲唤我。
父亲不在家的时候,伯伯帮了我们家很多。下雨天,收花生,都是伯伯家帮忙抬上抬下的。家里经费紧张的时候,也是伯伯家主动借钱的。伯伯很会种植,无论是蔬菜还是庄家还是果树,都是硕果累累。相反,母亲成了一个农活小白。不怪母亲,在嫁到父亲这边来之前,她还是个读书的娃。母亲常说,谁天生会做啊,还不是跟着学的。
都是第一次当妈妈,做得不好,还请原谅。
小时候,我很喜欢父母,是他们身上的挂件。母亲会带着我去后面聊天,父亲会把我带进茶馆,后来的我,既不喜欢聊天,也很厌恶打牌。
父母感情不好,但是母亲总是会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父亲是个老实没有头脑的人,经常被自己亲弟兄欺负,还理直气壮地说都是一家人。我讨厌这样的父亲,分不清好坏,一味地顾忌早已名存实亡的亲情。父母亲打架是家常便饭,有一次,父亲在厨房动手了,我拔不开父亲的手,更不敢离开,我怕自己走了,母亲就被父亲掐死了。我就拼命地哭,直到隔壁的伯伯们来了,把我和母亲接了过去,一起吃饭。那天,他们一直在安慰母亲,我和母亲玩到了很晚才回家。
我总觉得讲一些家庭的事不好,而且是每一次讲起童年的时候都不得不说起父亲,这让我很难过。可当父亲开始每周给我打电话,喜欢和我聊天之后,我觉得我早已经原谅他了。现在的眼泪,不是因为难过。而是,这些年,跌跌撞撞,我也终于长大了,父亲也不帅气了。
《请回答1988》给了我太多的启示,我有很多话想说,可我又理不清这些头绪。我无法说出别人的故事,却可以把自己的故事讲个十万遍。这部剧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忍一忍,日子都会向好发展。
如果,当下,不满足;
请不要,放弃
忍一忍,日子就会美美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