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伪
认知意味着痛苦,当你发现这个世界不是所有的人活的真实、有意义,这些人还想为了自己的“舒适”而破坏活的真实、有意义人的生活,他们的目的就是把人家清静的身心打乱。这些人越来越处于一种边缘状态,生存优势越来越低,他们的快乐是消极的。
比如有一种人靠着自己的一张嘴和看似热情的表面,以结交朋友的名义来到处骗吃骗喝。有的心太大,能力却不足,只有在自己的表面的野心下,把真实的自己裹藏在无助、焦虑、慌张、谎言里。骗得了别人,却骗不了自己的心❤️。
有一种人在明眼人面前,就像一个一丝不挂的人,一览无余有、无处躲藏。别人保全她的面子,他却要事后画蛇添足、欲盖弥彰。
他们会找准他们能掌控的人来欺骗,哪怕被发现也能随机应变的继续掌控下去。
一个人的细节暴露了他的一切,我越来越喜欢福尔摩斯的细节。我们拥有了知识不是拿来做坏事、欺骗别人的,我们要做些对世界、人类有用的事。有些人拿着自己的一点见识、一点灵活来做损人利己、伤害他人的事情,用每次得手后的成功喜悦,来弥补空虚无边的内心,却怎么也填不满。
学习的意义
去晚托班接孩子,常遇见一个家长,她会在孩子好的不好的时候,当着晚托班老师和同学的面谴责孩子,这道题不该错、那道题不出做过么......
她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提优课,有的时候孩子快速完成作业了,她自己还要给孩子加一点。
她寄托希望与晚托班老师,不关注自己孩子到底如何才能对学习真正感兴趣?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情绪、感受等的给予关注,只是不断往孩子身上抛砸问题、批评,从来不反思自己有没有问题?自己的做法对不对?如果孩子反抗,她会更气,以我都为你付出这么多钱、时间,你看看你的成绩......
要想让孩子有丰富的情感,能在生活中处理自己的情绪,会交流、表达自己的感觉,能用正确的方法、态度面对困难,家长就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在孩子遇到情绪问题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容纳和连接,而不是不管不问、批评指着、吓唬打骂。
这类家长把一心扑在孩子身上,自己没有人生目标和理想,把自己的所有希望、荣耀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考高分,学习好、考到好学校,找到好工作,而自己是什么,自己活着的意义早已丢失,她把自己丢了,在生活中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让孩子也找不到真实的自己。
父母不是孩子的仆人,孩子不是父母的控制物。
职业抑郁症
被这样的管理者管理,高效认真的员工基本会有“职业抑郁症”,长期下去会职业枯竭。
1、没有计划或者多计划同步进行并且多变,做很多无用功;2、一到过节放假前一天就开始布置任务不让员工休假;3、让员工为没有质量的客户投入大量的服务时间和精力,公司没有经济效益,员工没有业绩。
在时间一定,人员缺少、资源匮乏的现实情况下,你刚接到通知让你干这个事,而且说很急,必须马上,你赶紧计划、安排。你立即行动起来,虽然遇到不少困难和阻碍,但是你还是能保证这件事能按时完成,包括处理意外的时间。
一切就像一个军队在奔赴战场的半路上,一切粮草、武器、后勤等全部跟随,你正在为自己管理水平得意的时候,你尝尝会马上被打击。你会接到通知停止去这个战场(工作),让你从新调整兵力、武器等去另外一个战场(工作)。你收到命令马上认真、高效的去执行,但是你还是会接到不断的、变化的指令。来来回回,你会感到无法掌控、疲惫、烦躁不安,觉得工作索然无味,毫无意义;感到筋疲力尽,已经油尽灯枯。这种感觉就是无助感,如果习惯性无助化后,就会的“职业抑郁症”。
职业枯竭也可以被称为“职业抑郁”,因为陷入职业枯竭的人和抑郁症患者相似,会有深深的无助感。导致职业枯竭的原因可归为两类:无助感和习惯化。无助感其实也是权力空间的问题,是一个人觉得丧失了对工作的掌控感,在工作中沦为其他人意志的执行者。习惯化是指不能体会到和事情建立丰富关系的感觉,陷入重复导致的厌倦中。
如果你无法改变一些事情的结果和现象,那么你就保护好自己的灵魂,关注自己的感受,维护好自己的健康,别让自己的心灵枯竭。别让负面情绪、消极思想拖垮你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