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简书,不觉已满百天了,来个小小的仪式,写个总结吧。以前,我不注重仪式这种东西,后来觉得有仪式感也挺不错的。在忙乱,琐碎的生活中插入这么一曲,会瞬间有种新鲜感,对所做的事多了一份尊重,有一种正式的感觉,总之适度的使用能激励我们更好的去完成事情。
在一百天里,我写了13篇文章,加上这一篇总结,共14篇,勉强平均一个星期一篇吧。写作的初心是因为想带动儿子学习,想让孩子感受到妈妈也在学习,学习是一个人很自然该去做的一件事儿,不是只为了考试,是一种需求。
六个专题的文章
为了监督自己不要蒙混过关凑篇数,我给自己定了个标准:文章要达到简书官方专题的收录标准。被专题收录,并不代表你写得有多好,但起码不至于太烂。有了这条底线把关,我的13篇文章,除了第一篇《聊聊“微习惯”》不知该投什么专题外,其余12篇分别被八个专题收录,如果把微小说和短篇小说合并为小说,乡土故事归到故事里,那就是参与了六大专题。
-1- 婚姻育儿专题
在这六个专题中,婚姻育儿专题我写的比较多,共六篇。
《我是习文堂的人了》
介绍本专题的文字里有这样一句话:养儿育女是一门需要长久耐心的过程。对此我深有感触,真的是一项“长久耐心的工程”哇。
在我写得《写给儿子的29封没有回音的信》里,记录了儿子由一个学习不用我操心,到操碎了心也与事无补的慌乱经过。有时气得你真的想撒手不管,想看看他碰得头破血流,后悔不已时,尝那苦滋味的“嘚瑟劲”,可又怎么能撒得了手哇?他是犯迷糊走歪了,难道你也跟着跑偏吗?“耐心,耐心,长久的耐心”所以你只能痛并笑着,现实不允许你痛而撒手,痛而哭着!
也许是我用写作来影响孩子,并以朋友式的交流代替说教的策略用对了,现在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哎,为人父母,难啊。此时此刻,才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当年的含辛茹苦,我在《游子衣,慈母线,妈妈的爱再也找不见》一文中,重温了母亲给我的疼爱和我对母亲的愧疚与深深的思念。子欲养而亲不待,为什么总是错过后才能明白?
因为接触这个专题,借此机会便去读了好多优秀的育儿文章,见识了各种不同的育儿观点。这一段时间,还去翻阅了以前读过的教育学,心理学的书和笔记,看了一些育儿专家的最新书籍和课程,温故而知新,学到了好多东西。我结合自己的育儿经验,经过梳理试着写下了《简书生活有感:在慌乱中成长》《一起来吧,那位妈妈》两篇文章,算是反思总结吧。
我想,无论有多少种育儿的观点,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去尊重,包容,收起说教,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孩子,最起码别走进“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圈里,这总归是没有错的吧。
既然是写总结,最后还想再添一句感悟:写文和育儿有一点相同,要有长久的耐心,并要附上真情实感。
-2- 散文随笔专题
接下来写的比较多的是散文随笔这个专题,共四篇文章。这个专题的主编说了这样一句话:水无常形,文无定法,我认为好的散文会使人忆起纸边泛黄的时光和青梅深巷小弄堂里的足音传响。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许多优秀的回忆性散文,如朱自清的《背影》:“我笑父亲的迂,而微胖的父亲爬上爬下,为我买橘子的背影却叫我几度落泪。”又比如我们熟悉的冰心的《小桔灯》,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光匆匆流逝,而这些经典篇目却一再被赏读,传诵。
我们虽没有大家们那华丽的文采,但记忆谁都有,那深藏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总是在不经意间仿佛又重现,我拙劣的笔触寻着记忆的味道,又见了儿时那泛着淡淡清愁的蒲公英,浸着母爱味道漂亮的花衣衫,爷爷怀里长长的故事,遥远而又难忘的大戏台……
于是我饱蘸记忆的墨,写下了流年中的片段:
《西北小妖》
在写这几篇文章的间隙,我去读了好多名家们的各类散文,前面列举的那几篇作家的文章都是叙事散文,像我们熟悉的《白杨礼赞》《谁是最可爱的人》属于抒情散文,朱自清的《春》,巴金的《日出》等都是写景散文。
还有一类散文,我们平时接触的比较少,像我刚刚读过的作家史铁生写的《我与地坛》,文章记录了作者对母亲和地坛的一片深情,以及作者对生命的深刻反思与领悟,像这类散文属于哲思散文。我很喜欢这篇文章,反复读了多遍,并写下了2000多字的读书笔记。
而散文随笔,从广义上来说也属于散文,它或抒情,叙事,写景,议论,更即兴,更随性,但“随性”不等于“随意”,正向专题主编所说,你写得最起码得是一篇散文吧。言外之意就是,别忘了散文的宗旨:形散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这不正像我最近教育引导孩子的方法吗,表面看,我和孩子说东道西,谈的很杂,谈我写的文章,和他一起看他喜欢的节目,陪他一起运动,闲聊,其实最终的目得就一个,希望帮助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记得儿子在读《游子衣,慈母线,妈妈的爱再也找不见》时,眼里含着泪说:“写得太好了,妈妈。”这一句竟又惹得我开始落起了泪,但愿孩子能懂父母的苦心。
-3- 小说和故事专题
这两个专题共写了三篇,微小说《心灯》,短篇小说《心灯》,故事《问题来了又走了》。
那天儿子在读完《心灯》后说:“妈,这和我读过的小说没什么区别,以后你就加油写,我就有小说读了。”我听了笑道:“那好,妈妈努力。”我心说傻孩子,我那个叫什么小说,不过,我写得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孩子,儿子喜欢就行。
借着小说的话题,我常常和儿子一起讨论他读过的小说,引导他说一说自己对小说中不同人物性格的看法,谈一谈假设环境改变,小说中的人物会有怎样不同的命运,以及不同的人生目标对于一个人一生有着怎样的影响等。
并且我还抛给儿子一个这样的问题,同为《心灯》的两篇小说有什么不同?其实我是先写完4000字的短篇的,正巧那日读了几篇微小说,忽然我就有了“一分为二”的想法,这样就从短篇《心灯》中又拎出了一篇小小说来。
实际上做这样的“拆分手术”,不是随便做的,要看文章有无这个“节点”,而以这个节点分开的文章是否能够独立成篇,并且符合微小说的要求。由于两篇的因篇幅长短不一而内容也不同,虽是同名,但其表达的主题意义却有别。
这段时间,我又重新读了一遍儿子读过的几本小说,像曹文轩的《草房子》《红瓦黑瓦》等。在读的过程中,还真觉得和以前不写作时读小说有所不同,现在的读,对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细节的雕琢会特别有感触,读到兴处,会不由得惊叹:怎么会写得如此美妙传神!感觉倍爽,简直是一种享受。
我始终不敢忘记自己写作的初心是为了孩子,于是我给孩子讲我为什么要写小说,是因为偶尔发现小说专题的主编办了一个小说写作交流群,进群的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至少专题收录过你的小说。说这些我是想让孩子明白,生活当中,你想进入一个圈子时,一定得有入圈的“资格”,所以,努力提高自己是实现自由的前提。
-4- 读书,教育专题
读书专题,我写了一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日升月落,心之茫茫,那就去读《我与地坛》吧》。真的,如果你是一个健全的人却正感迷茫,那你就去读一读此文,也许会找到答案;如果你是一个残疾人,正对人生心灰意冷,你赶紧去读一读此文,你也会找到答案。史铁生说:死是无论怎样都不会耽搁的事,所以别急着去做。而著名作家杨绛说:你迷茫,是因为你读的书少,想得太多。说得真有道理!
教育专题收录了一篇我的《清明时,思“清明”》,这篇文章写得是我清明时给爷爷扫墓时的所思所想,爷爷很疼我,他大字不识一个,账却算得贼清楚,爷爷不仅账清楚,在是是非非面前也很明理。我怀念爷爷,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全,却教我们懂得:做人要堂堂正正。
在简书的一百天,也是我在“习文堂”这个写作群和伙伴们携手共进的一百天,也是我与儿子共同成长的一百天,在这个百天的日子里,我总结的不仅仅是写文的点滴,更是对这段时间自己方方面面的一个很好的梳理。
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我会加油的。










网友评论
散文随笔和小说专题的要求在你的复述里感觉陌生又熟悉。浮躁的心让生活中很多的点滴我们都熟视无睹了。而认真可以让你有很多珍贵的发现和惊喜。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言传身教,你的孩子在你的影响下会越来越好的
抽时间总结一下吧,我等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