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的陨落,就有一个生命从这世间消失。工作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即便是在医疗水平飞速发展的今天,具备精湛的技艺、先进的设备、积极对抗疾病的心态,却还是有很多抢救回天乏术,死亡一直在无法避免地接踵而至。
“死亡证明”一次次的被开具,没有第一次开具时的不忍、心痛、惋惜等情绪的波动,不再惊恐,不再害怕,逐渐成了一种无奈的习惯。医生这个生命的捍卫者、守护者、延续者,每当陪伴临终患者走过最后的一段路程时,每当听到撕心裂肺痛哭的死者家属,一遍遍恳求不要放弃的声音时,每当看着一个个落寞单薄的背影、一个个哭昏在病房的家人们时,心里会不会也颤抖?面对死亡,医生们也有紧张感、压迫感,如何减压、如何积极乐观的面对生命的死亡?
急救医生是心理压力最大的医生群体
众所周知,离死亡最近,接触频率高、工作强度大的当属急救、急诊中心,每天应接不暇地接收着病情严重的患者,急诊守则是必须先保命再治病,面对大出血、施工坠楼、车祸……满身是血、毫无意识各种状态,很多时候,在你转身的一瞬间,一个生命很可能就陨落了,生命的消失就是这么快,有时候还没来得及多说一句话,还没来得及看亲人们最后一眼,留下的是一生的遗憾和惋惜。
一位医生在120急救中心工作了几十年,面对大大小小的风浪和挑战无数,他都葆有一颗热忱的心去面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患者。曾经有人问他,是不是在他们眼里,死亡见多了,生命就不值钱了,也就麻木了?恰恰相反,他更加珍视生命,更能够明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位医生曾在他的博客《坦然面对死亡》中写过这样一段文字:生命要有质量,死亡要有尊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让我们在享受生命的同时,伸开双臂,迎接和拥抱死亡吧!这样一位长者,在历经沧桑岁月后却也不惧怕死亡,面对无数的生命离开,依然乐观地直面死亡。
急救中心的医生是心理压力最大的医生群体,面对医患关系日益激化的今天,暴力案件不断在医护工作者身上重演,自身的人身安全无法保证,再加上每天面对急危重症的患者,心理承受的压力自然无法言表。每当面对死亡、面对医患关系造成的困扰,作为医生要时刻告诫自己——要耐心地倾听和解释,不要将矛盾激化,激化矛盾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做到骂不还手,沟通缓和矛盾才是关键。
对此,也有医生认为,死亡是急诊医护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常态化的工作状态,要把注意力放在医疗工作的本身,致力于做好抢救工作,而非过多地关注死亡。第一点,医护工作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集中注意力可以将抢救做到最好,也更好地履行医护职责;第二点,注意力放在医疗工作的本身,可以隔离死亡给医护工作者带来的情绪感染和困扰,即便是感到同情、惋惜、愧疚等等情绪,把他看作是病人,对自己的影响也就没那么大,不要将情绪在心里积压太久。
笔者认识的一位潘医生,就经历过医生生涯的第一次死亡,他清晰记得他手中流失的第一个病人,是呼吸科由于心衰而死亡的患者,最直观给他的感觉就是皮肤冰冷、面部是铁灰色的,做出了很多的抢救和努力也没有挽回患者的生命,出生医学世家的他,似乎更能明白专注于医生的职责,远比沉浸在患者死亡状态的痛苦中,更能帮助到更多的人。
对于“很多人认为医生面临很多的死亡,已经不珍视生命了”这样的误解,潘医生认为:医生应专注的是如何治病救人,而不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死亡的状态上,将太多的感伤等负面情绪放在工作中,反而会影响医生将精力全部投入到救治过程中。他一再强调,医生要以一颗冷静和淡定的心态,去面对每一次的抢救。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死亡就是必须面对的一个结果,要时刻谨记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
高压之下,医生需重视减压
医护工作天生就是高压力的工作,长期高度保持精神集中,高强度、高频率的工作节奏和压力,很多医护工作者都处在心理亚健康的状态下,究竟该如何进行抗压力的调节?如何排解压力?
潘医生认为,医护工作者的高压力是职业性质决定的,尤其是急诊科的医护工作者。他认为压力来源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于结果的担心,产生焦虑感和压力感;第二个方面是工作过多过繁重造成的压力。同时,家属无端的指责和不理解,也是造成医护工作者压力的来源。
如何排解心理压力,潘医生推荐如下方法:
1.记录情绪日记,将每天发生在工作中,让自己感觉到压力、焦虑等情绪波动的事情,及当下的心情记录下来,可以很有效地缓解情绪,情绪得到了疏泄和暴露,对于很多病人都获得了显著疗效。
2.动一动,医护工作即便是再沉重,也要做好压力的排解,做些有氧运动,放松身心。
3.看些让自己开心的节目、电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帮助你感受到幸福、开心、快乐等情绪。善于家人的陪伴,亲子沟通、朋友聊天等任何方式,最重要的是让自己感受到积极情绪。
与之同时,中国的医护人员由于工作压力很大,很多医护工作者都会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由于紧张和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造成的职业倦怠怎么破?潘医生认为:
第一:从生理和心理来看,最重要的是保证睡眠的质量和时间。成人必须保证7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波动区间是6-9小时,最低不能够低于6小时,否则会对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第二,长期处在高度的工作状态下,可以适当的转变工作内容。长期病房的医生可以出门诊,门诊的医生也可以去病房工作一段时间。
第三,必须注意休息。医生的工作强度大,性质又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很多人都认为医生必须要奉献、鞠躬尽瘁,但这是对于医生的生命不负责任的,医生也需要有时间陪伴家人,也需要休闲、也要有爱好的,学会爱惜自己。
睿汐
作者:睿汐,资深媒体人,国医时代创始人,医生品牌策划专家,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健康与公共传播分会秘书长、国医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总编。从事医药类行业媒体十余年,创办了国内首本打造中国医学人文卓越传媒的《国医》杂志,采访国内诸多知名三甲医院院长、国医大师、著名中医名家等,发表文章200多万字,推出诸多有影响的作品,被业界赋予“中国当代医药界张爱玲”的美誉。已出版书籍《守望——基层医生的生存世界》,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一部关于基层医生的人文纪实类书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