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籍:【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阅读章节:第001-012讲
读书:P1-48(引号为原文引用)
第001讲 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
有人的地方就有经济学,因为有人就会产生交易。
有交易就有价格,有价格就有价格波动。
有了交易就会产生对货币的需求,有了货币,就有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只要有货币,就会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
第002讲 马粪争夺案
公平(规则)的背后是效率的考量,非单个人效率的考量,而是整个社会长远发展的效率考量,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我们要鼓励创造财富的人,而不是鼓励标记财富的人。
保护产权的努力是会消耗资源的,这种消耗越大,资源的净值就越低;社会的道德规范,越是能够帮助降低这种消耗,社会财富的积累就越多。
第003讲 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1.好的经济学家和坏的经济学家的区别只有一点:坏经济学家只能看见可以看得见的结果,好的经济学家却能同时权衡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和通过预测得到的后果。
2.好的经济学家就是能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例如机会成本)
3.文中“破窗理论”:一个顽童将窗户打破了,窗户的主人就要去买玻璃,可以刺激玻璃的生产。制造玻璃的工人可以有工资买衣服。如此循环,推动了一系列的生产和消费。这么一想,多难兴邦,似乎打破玻璃是件很好的事情。
"破窗理论”(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4.用破窗理论分析事的人,他们只看见破坏带来的就业机会及花费掉的物资,而没有考虑到如没有破坏,节省下来的资金的时间,可以使我们生活的更健康、提高更多的生产力。看见看不见的东西,要靠想象力。
第004讲 区分愿望与结果
经济学是研究“事与愿违的规律”
1.美好的愿望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
2.坏人做坏事的影响有限;
3.好人好心不一定干好事。
第005讲 不确定性、进化与经济理论
经济学基石是“存活”,万物存活看条件,和各种情况的变化有关,和理性与否无关。
第006讲 亚当·斯密的人性观
1.人性自私推动社会进步
2.人们仔细且富有同理心
3.人的爱心有限,随着距离拉远而减弱
4.仅靠陌生人不够,陌生人互助需要市场协调
第007讲 铅笔的故事
复杂的铅笔在市场的力量下完成,证明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在没有强制的情况下合作的可能性。
第008讲 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1.世界银行的失败扶贫史与哈利波特的商业奇迹,如此巨大的反差,四大原因让行善扶贫难见成效:
1)缺乏反馈机制。就生意来说,拿一万块钱出去,谁赚回来的多,谁就会做生意,但是慈善却不是。
2)委托代理问题。很多时候贫困就是当地政府造成的,然而慈善机构却把钱给了当地政府。
3)委托代理问题。很多负责行善的人,由于花的不是自己的钱,认真程度会大打折扣。
4)养懒汉效益。会让大家力争下游,争取的是怎么保住贫困地区的称号。
2.环顾生活,我们每天都接受陌生人的“慈善”那就是商业。商业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第009讲 稀缺
稀缺是经济学的基石,它有两个成因,一是你喜欢的东西别人也喜欢;二是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在不断变化,不断升级——人的欲望永无止境。
第010讲 选择和歧视
1.人们在利用有限的资源的时候,就不得不对资源的用途进行选择——而每当要做选择时,都必须采取某种选择的标准——一旦选择了标准,就意味着区别对待,区别对待就意味着歧视。
2.稀缺、选择、区别对待和歧视这四个概念是四位一体的。
第011讲 凡歧视必得付代价
1.歧视的本源一是“偏好”、二是“信息不对称”。
2.以偏概全的做判断当然会发生错误,但是跟人们要付的代价相比,还是值得的。
3.对人歧视越多,自己付出的代价越大。例如马云找你融资,你歧视他的夸夸而谈,现在就后悔了。
4.市场竞争让人心胸宽广,市场竞争主要是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同质化。
第012讲 歧视的作用和限制歧视的恶果
东南亚华人歧视的故事告诉我们,歧视行为背后具有效率含义。而平权运动,看似去除歧视,却引发了次贷危机。
结束语:用经济学原理就可以轻松解释背后的底层逻辑。对于很多人来说,经济学是一个离现实生活有些遥远的学科。即使在大学课堂上,经济学与现实的关系也是松散的。无数的假设、图表、数学公式、计量模型,是经济学专业学习的主线。想要解释现实问题,那就得建模型、跑数据、验证假设。薛兆丰老师则走了一条不同的路,他用丰富的实例、生动的语言讲解经济学知识,把经济学变得更接地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