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过写作来寻求理解,寻觅知音,而读者则通过阅读,来发现作者并与他们建立认同。”特别喜欢这句话,我写我的想法感受,不蹭热度、不为阅读点赞量去迎合。
最近看到几篇文章,对这几篇文章有莫名的认同感。有句话是我刚读大学或许是更早想表达却又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学本身就具有某种‘待访’的性质:作家有点像是在茫茫大海上建立岛屿的人,而读者则像是航海者和旅行者。作家之所以在孤寂中建立岛屿,当然是希望有一天能与他们的读者相遇。”
其实近几年我自己的纸质阅读量变得少了,上大学后接触的社交媒介很多,快速阅读,倍速观看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人们的时间越来越紧凑,信息化时代全球的信息糅合错乱。身边的大部分人都是电子阅读。而我虽然购置了大量书籍,却是很少翻动。就是在这某一瞬间,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越来越少,文字类的杂志已有一年多没看,纸质阅读量进展缓慢,思维思想散发量极低,越发觉得自己的浅薄。
于是又开始了纸质阅读的征程,纸质的书香使人感到温馨,一页一页的翻页声是那么悦耳,读到的小说传记有些令自己反感,有些令自己痛苦挣扎,还有一些清新,一些令自己无比认同、相见恨晚。
阅读其实是一场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产生共鸣,能在一本书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是一件幸事,读完还意犹未尽,像是相识了多年的好友就要分别。这个可能就是所谓的共情。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文字与图像互为隐形推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