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社会的构成》是吉登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阐释自己结构化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有缘读此书,能够一窥大家之风范,也算是非常有幸。
从2020年11月底接触到此书,坚持用了将近两个星期将其读完,本来准备一口气也将他的另外两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和《民族、国家与暴力》一并读完,从整体上更好的理解他的思想,然后再完善读书札记,但是搁置了这许久也没能如愿,所以暂且将就将就了。
这本书主要就是阐述其结构化理论,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所言,“结构化理论纲要”。本书的结构非常的清楚,第一章是介绍其结构化理论的要点,然后接下来就是分章论述每一个理论观点的来源,最后一章重申结构化理论观点并说明方法论立场和依据。
下面就分章来进行介绍。
第一章 结构化理论要点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主要在于行动与结构的辩证统一,即“结构的二重性”(前言9)。它所“关注的是对人的能动作用(agency)和社会制度的理解。”(前言6)
那什么是结构呢?“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里反复涉及的规则与资源;我们说社会系统的制度化特性具有结构性特征,就是指各种关系已经在时空向度上稳定下来。”(前言18)
1、结构与行动
虽然是用“结构”一词在称呼这个理论,但是实际上它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中关于“结构”的含义是大不一样的,并不是强调结构的优先性和决定性,而是同时强调人的作用,即人的实践和能动作用。所以他说“对于结构化理论而言,实践意识的观念至关重要。”(6)也就是说结构化理论所研究的基本领域“既不是个体行动者的经验,也不是任何形式的社会总体的存在,而是在时空向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 (2)。
那什么是人的能动作用呢?“能动作用不仅仅指人们在做事情时所具有的意图,而是首先指他们做这些事情的能力。”(8)只有具有能动作用的人才是真正的行动者。也就是说,“要成为行动者,就要能够(在日常生活流中周而复始地)实施一系列具有因果效力的权力,包括那些影响他人所实施之权力的权力。个体‘改变’既存事态或事件进程的能力,就奠立了行动。”(13)
2、规则与资源
正如前面所说,结构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就是规则和资源。“结构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制度中循环反复采用的规则与资源。”(22)那什么是规则呢?规则是指“在社会实践的实施及再生产活动中运用的技术或可加以一般化的程序。”(20)
那规则具体怎么把握呢?“我们可以首先从日常接触的形成、维续、终结和改换等方面着手,来考察规则的结构化特性。”(21)
接下来说资源。何谓资源呢?这里它将资源分为两类,“一是配置性资源,指对物体、商品或物质现象产生控制的能力,或者更准确地说,指各种形式的转换能力;二是权威性资源,指对人或者说行动者产生控制的各类转换能力。”(30)
第二章 意识、自我与日常社会接触
这一章主要讨论的是作为行动者的自我是如何可能的,以及我们如何去把握行动者的行动特性。作者从心理学出发,在继承、批判弗洛伊德、埃里克森关于意识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本体性安全和信任”是自我行动的基础。
如何把握行动者的行动特性则需要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去考察“例行化”的活动,同时在戈夫曼互动理论的基础上借用“共同在场”分析日常接触,通过日常接触来考察行动的例行化特征。
在此基础上,由微观行动(日常接触)逐渐延伸到宏观行动结构(社会行动、社会整合、社会制度等),完成了由个体到社会的分析整合。
虽然从行文逻辑上作者是从个体的意识与行动出发,最终上升到社会整体,但是作者并不是在强调个体主义的优先性,并不是再强调个人优先于社会。作者后文中也专门强调这一点。对此,难道是限于文本书写的线性逻辑局限吗?或者是……
第三章 时间、空间与区域化
这一章从时间地理学出发,阐发时间与空间的独特关系。进一步,从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生发出结构的情境性要素。论述结构就是在时空向度上例行化稳定下来的东西。在例行化的情境中区域化得以形成或者说显现。
这样微观的个体行动就与宏观的结构具有了联系,处在互构的过程当中,在此过程当中由区域化逐渐在时空上扩展,便出现了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社会的结构化特征也就显现了出来。
在这一分析的过程中作者依然是在借鉴和批判相关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来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如“赫格斯特兰德所阐述的时间地理学,将日常生活的例行化特征作为分析的出发点”(105);借鉴泽鲁巴维尔对现代医院的时间组织方式进行研究(113);以当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为例考察时空模式(126);运用柯林斯的“纯粹宏观变量”(pure macrovariables):时间、空间和数量。”(133);最后着重福柯的时间安排和空间安排。
第四章 结构、系统与社会再生产
本章在前面区域化、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的基础上正式提出结构,提出社会系统的结构以及结构在社会系统中再生产逻辑。
同时作者也特别强调,结构并不是一个固化的、静态的东西,它也是在行动中不断变化的。结构对于行动来说,不仅具有约束作用,而且也具有促动作用。也就是说,行动在结构中,但是行动又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着结构。这就是结构的二重性,“即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兼具促动性和约束性(enabling and constraining)”(154)
最后作者专门论述和批判了布劳的“结构社会学”和以韦伯为代表的方法论个体主义。
第五章 变迁、进化与权力
接着作者讨论了社会系统虽然作为一个结构在一定时空上稳定了下来,但是从更长的时空范围来看,社会系统又是会变迁的,那么这种变迁的机制是什么呢?
于是作者继续在批判相关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来提出自己的观点。他批判所谓“内生”或“展开”的变迁模式,因为这些模式往往是和功能主义紧密相连的,尤其以孔德为代表。而功能主义又恰恰与进化论相互耦合,成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社会理论阐释社会变迁的内核。
接着作者从自然进化与社会进化的对比分析,揭示社会进化的不合逻辑性也不符合现实社会变迁的轨迹,然后在批判借鉴的基础上引入“权力”,对马克思关于权力与冲突的关系进行了重构。由此,作者认为“权力是实现某种结果的能力”(242),“权力并非自由或解放的障碍,而恰恰是实现它们的手段。”(242)可以看出,这里的权力已然与福柯、帕森斯的有所区别。
于是权力理论结合时空延伸的概念,就可以发现社会系统可扩展的特性,即支配所具备的主要特征。“权力是以支配结构的再生产为场所和渠道产生出来的。构成支配结构,资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配置性资源,另一种是权威性资源。社会系统在时空方面的任何协调活动都必然涉及这两种资源的特定组合。”(243)
但是这种支配的特征是怎么随着时空延展的呢?
作者通过历史的梳理,发现信息存储是一个很重要因素,这是结构性特征得以稳定下来的根本。“不妨把权威性资源和配置性资源的存储,理解为信息或知识的存留和控制,而各种社会关系也由此得以跨越时空而长久保存。存储的前提是存在信息再现的媒介,信息恢复或回忆的方式,并且像所有权力资源一样,须以存在散布信息的方式为前提。”(246)“正是存储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的容器,产生了前章所指社会的构成过程中各主要类型的结构性原则。”(246)
所以社会系统的变迁是在冲突与权力的关系中发生的,而其中的结构性原则得以延续和稳定下来很重要的在于信息存储媒介的发展变化。
第六章 结构化理论、经验研究和社会批判
至此,作者已经完成了结构化理论观点来源以及所有论证,所以他再次重申结构化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同时作者也开始展开其理论的方法论论证。
作者提出结构化理论本身就是为了化解社会理论研究在方法上的二元对立,即结构功能主义与方法论个体主义之间的矛盾。
借用英格汉姆的研究,批判发展决定论(302),批判“样板”思维(303),提出要对经验研究不执着的态度,即不要成为一堆抽象的概念,也不要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完全具体化的东西。
延续其结构化理论的观点和思维,社会理论研究既是对社会系统的抽象概括,又是建构社会的行动本身,也处在生产与再生产社会化过程中。
所以他本人也明确表示,“对于许多经验研究的宗旨来说,应该把结构化理论的概念看作是和任何相与竞争的理论视角一样,都只是激发感受到手段,而不应有其他奢望。”(307)
因此社会理论所产生的知识需要参与共同对话,以便形成“共同知识”,同时“共同知识”也是我们对话得以开展的条件。在此,也特别区分了“共同知识”与“常识”,以及对于行动者的意义。
最后通过与自然科学对比的方式阐明了社会科学的独特性。“社会科学的‘发现’,即使是极具启发性的,也难以始终保持新颖;实际上,这些‘发现’越是具有启发性,就越可能融入人们的行动,从而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生活准则。”(330)所以“要推进社会科学的批判性,社会科学家在观念上就必须更加充分地认识到社会科学话语自身具有的实践内涵。”(332)
后记
读罢《社会的构成》这本书,深深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实际行动是统一的,他写作这本书可以说也是在遵循行动与结构的辩证统一。
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创造历史,但是在给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吉登斯也是一样,他的结构化理论是在众多社会学家、思想家的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创造和创新的,尤其是在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人的基础上。
所以说,创新一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而不是随随便便说创新就创新的。从个人来讲,还是应该扎扎实实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然后实践,至于最终能不能创新其实倒是不确定的,具有“无意识后果”(吉登斯)的意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