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端木家达
技术因素:以色列可能采用了先进的电子战手段,对卡塔尔的美制雷达系统进行了干扰,使其陷入短时间“失明”。此外,以色列空军的F-35I隐身战机具有低可探测性,能够降低被雷达发现的概率,再加上其使用的导弹可能也经过特殊设计,进一步增加了雷达探测的难度。
系统兼容性问题:卡塔尔的防空网络高度依赖美制体系,从雷达、数据链到拦截导弹,都与美国的战区防空网互联。有可能在技术层面对以色列目标进行了“默认过滤”,即雷达或指挥系统即便捕捉到高速来袭的弹道目标,也未必会将其判定为“威胁”,从而没有触发拦截序列。
战术因素:此次空袭发生在多哈市区核心地带,目标距离居民区极近。防空系统即使侦测到导弹,也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识别、授权与拦截。一旦误判或偏差,就可能引发巨大附带损害。在这种情况下,操作员可能更倾向于等待上级命令,而不是贸然开火,从而导致反应迟缓。
政治因素:卡塔尔的防空体系在维护、升级以及情报支撑等方面都与美国密不可分。如果五角大楼在幕后“默认”了以色列的行动,那么这些防空系统自然不会发挥作用。而美国白宫既承认提前知情,又强调未参与决策,这种模糊的态度也让外界猜测美国可能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