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来,总像一幅画一样常常浮现在眼前,就是腊月廿三那天看到荷塘的情景,不由得翻出手机相册一遍一遍地看,越看越有趣。
当时,我把它称作象形文字,称作甲骨文。就在前天晚上,翻抖音时看见一副字“大江东去浪淘尽…”又觉得它像这幅字,像书法。
当时,初见它时,觉得它什么都不是,只是一片残枝败丫,乱糟糟的并不起眼,是因为有几只雁鸭在里面来回穿梭觅食,是先看见鸟后看见它。
当时,这几只鸟也不是我们观赏的重点,因为远处还有数万只鸟在空中飞翔,巨大的鸟群在蔚蓝的天空下翻滚,像一副游动的画变幻着漂亮的图案,甚是壮观震撼。
当时,也不是为了观鸟而来,只是和鸟偶遇。
当时,只是觉得冬天能有这样的风和日丽的天气,不出去转转,对不起老天的恩赐。
当时,站在水边,看见雁鸭在轻盈地漂游、追逐,惬意的享受着午日的暖阳,觉得一切是那么的美好。
然后拿起手机啪啪啪随拍一通。
再然后,在挑选照片时,发现这些残枝败丫有特色,拉近镜头再拍,才惊讶地发现这些弯曲折断的残荷不再是初入眼帘的荒芜,更不是花残叶尽的凄凉,尽管身残而断垂,但它仍傲立于寒水中,像象形文字,像甲骨文,像中国书法,更像变幻莫测的水墨画卷。
最后,我还是想给它一个实实在在的名分,说它神似这,神似那,倒不如说它就是荷“骨”,铮铮荷骨。坚韧不屈,顽强屹立,身残志坚。它就是一种精神。
如果我把它作为一个摄影作品拿去参赛,我就给作品命名《荷骨》肯定能拿奖。只可惜图片插不进来!
周敦颐爱莲,写出了《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警世名言。朱自清一篇《荷塘月色》影响了几代人。那都是写的夏荷。至于我嘛,也写不了文章,只是把自己看到的、感同身受的东西写出来。以笔记之,独乐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