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三件事,第1814天#
OODA代表着决策流程的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观察(Observe)、调整(Orient)、决策(Decide)以及行动(Action)。
看起来OODA和PDCA非常像,都是四个字母,但二者存在本质差别。
PDCA的决策机制是默认外部环境相对稳定,因此我们决策的第一步是对环境做出"计划"。而OODA完全不同,它的思想基础是默认外部环境随时在发生变化,所以决策的前提不是计划,而是动态的"观察"与"调整"。换句话说,OODA把核心精力放在系统地、动态地判断问题的本质上,有了这个前提,调用恰当的策略采取行动就相对简单了。
这是成甲的《好好思考》一书中的片段,说的是OODA和PCDCA的区别,用拆书家的话来说是适用边界。
PDCA称做戴明环,是先作计划,然后执行核查以及调整。OODA称作包以德循环,是观察、调整、决策和行动。
PDCA适用于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地方,OODA则可以应对环境的变化。如果说PDCA是静态系统的规则,OODA就是动态系统的规则。
我们在作计划的时候,很多人都说计划不如变化,变化这么快,随机应变得了,干嘛要做计划呢,这时候其实可以用OODA。
如果把PDCA和OODA结合起来使用的话,我觉得效果更好。
更具PDCA的原则制定计划,并开始执行。在过程当中,可以使用OODA在变化的环境中重新决策,然后修订行为动作。
OODA怎么用呢?
第一步观察,主要观察会影响执行的因素。比如观察自己、观察对手、观察环境,尤其是竞技比赛的过程中,更明显、更直接。
第二步调整,这个最为关键。如果对手对环境判断有误,完全有可能让自己陷入困境。当然,也会置对手于顺境之中。调整的目标是让自己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也要干扰对手,为对手释放错误信号,让对手出现错误的决策。
第三步决策,直接制定行动方案。
第四步行动,就是执行行动方案。
如果把OODA用在日常生活中的话,那就是在说话之前要先观察,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己说话的时机。时机没出现之前,要想好自己要说什么。进行调整,等时机出现之后,就立马说出自己想说的内容。
有些人真的是不吐不快,别人正说呢,他会打断,不顾一切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其实,不说又能怎么样呢。过不了多久,你基本就会忘了你曾经说过什么。
稍等,是为了观察和调整,为的是作出一个合理的、有利的决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