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对大人君子和老幼弱者一般是“温良恭俭让”,但这绝不意味着生活中的他永远是这幅样子。相反,他是一个有原则,有坚守,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甚至个别时候还是很有杀伐决断的人。他骂起人来,也是特别高大上,打击面很宽,几乎囊括天下所有人。
第一个例子——《论语·先进》里面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季氏比周公还富有,可是孔门弟子冉求还为他聚敛财富。孔子听书您后非常生气地说:冉有不再是我的弟子。徒弟们,你们可以一起大张旗鼓地对他进行声讨!
第二个例子——《论语·宪问》:“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个害人虫啊!”说着,用手杖敲打他的小腿。
第三个例子——《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一天,孔子给弟子讲课,发现宰予没有来听课,就派弟子去找。 一会儿,去找的弟子回来报告说,宰予在房里睡大觉。 孔子听了伤感地说: “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于他这个人,我还有什么可指责的呢!”
第四个例子——《论语》阳货篇:“乡愿,德之贼也。”孔子反对“乡愿”这样的“老好人”。因为这些人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而后,孟子更清楚地说明这种人乃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世人不可不辨。
此外,读《论语》时,我们还要注意“我未见”“我未闻”这样的句式表达。虽然表面只是否定句,但隐含着孔子对世道人心的强烈不满,相当于把世人都骂了一遍。比如: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子曰:“吾未见刚者。”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四句话,其实骂的是假仁假义者,外强中干者,知过不省者,好色不好德者。
《论语》里面还有一句广为流行的话: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对此,有人认为这是骂女子和小人的。我觉得未必如此。这也许是孔子感叹抱怨家庭生活的无奈。女子,指他媳妇,小人,指他的孩子。就是说:作为男人,养家糊口不容易,养活孩子和媳妇不容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