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个朋友介绍来他的朋友,因为孩子高三,想跟D先生聊聊高报的事情。网上交流,我看着自己的书,有一搭无一搭地旁听。
跟家长的交流很顺畅,听得出他们给孩子的生活十分优渥,孩子算得上是富二代+官三代,从小住别墅坐专车;成长环境也比较宽松,家长想法简单明确:让孩子先在国内读一两年本科,然后考虑出国。但目前孩子的成绩中等稍偏下,学习劲头不足,游戏不离手。
随后跟孩子的交流有点费劲,开始时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慵懒,权且叫他小懒吧,我基本只能听到他反复说的“我也没什么想法”“其实我也无所谓”……
D先生不断地变换着话题引导着,总算get到他感兴趣的点,听他俩聊了一会游戏和社团,小懒说了半天自己正在打的什么排位赛,然后终于开始问与大学相关的问题了。
“什么样的大学出国容易?”
“高考成绩对以后出国有影响吗?”
“如果我考600分,那我是上一个录取线400的学校容易出国还是上一个录取线590的学校容易出国?”
听得出来,尽管送孩子出国留学对他的家庭来说不是问题,但家长对他的要求是认真的——必须参加国内高考,在国内读一两年本科。但孩子心心念念的就想出国。至于出国学什么上哪所大学,他都无所谓,“就想出去”。
“我觉得在国外会比较自由,至少没那么多必须学的必须做的。”这是现在能说出的想出国的最重要的理由。
对在国内上什么大学他倒是有些想法。
“我想去上海,比北京洋气。”
“在上海我可以去腾讯大厦做网游试玩。”
“我想去一个外国人多的学校。”
“最好学校管的不太严的那种。”
……
02
这个孩子代表不了大部分高三考生,但出国这件事确实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长考虑的。我身边的同学朋友同事邻居,把孩子送出去上学的比比皆是,有的甚至初中就出去了。
出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特别优秀拿了全额奖学金出去的,有大学期间表现优异作为交换生出去的,有纯用家里“亲钱”出去的;目的当然也各不相同,但能共识的一点是出去开阔眼界长长见识;至于出去之后是否回来则不太好说,毕竟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在哪里想要生活得好都不容易。
小懒同学也许不用考虑那么多,他有强大的后盾可以支持他什么都无所谓地出去看看,喜欢在哪儿落脚都不是问题,而且如果当他出国后找到了他的自由这种自由又帮他发现了他的兴趣和特长然后作出比较大的成绩也未可知。
03
在中国教育史上,出国留学是我们开阔眼界打开格局培养人才增强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公元1872年,清政府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那是30个平均年龄仅12岁的中国少年,也被称为“留美幼童”;这样的少年清政府共派出了4批,每批30人。他们由上海坐船赴美,稚嫩的臂膀上已经肩负起了强国富民的艰巨使命。
由于当时国力虚弱,少年们在美国的生活条件一般,加之对外国了解甚少,派出的留学生绝大多是平民,没有皇族。
留美幼童计划不足十年便中途夭折,大多数人没来得及修完学业就被迫回国,但他们依然带着成就,不负众望。他们中不少人回国后成为中国近代在铁路、轮船、采矿、邮政、电报、海防乃至政治、外交、教育等方面第一批专门人才。詹天佑就是其中之一。
在很长的历史年代里,中国留学生都肩负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和报效祖国的历史使命。
04
现在出国留学已没了那么浓重的政治色彩和那么沉重的使命感,却又不免多了些尴尬。
有只混了文凭回来一事无成的,有多年毕不了业的,有爹妈卖了房子供出去上学回来连房租都挣不够的,有在国外把泡吧交友体验生活当主业的……
邻居家的孩子高考失利,国内没找到满意的学校,就出国了,假期回来说,自己出去得太晚了,融不进人家的文化……听得我想乐:不说自己太懒,留学一年连语言关都过不去,还美其名曰融不进文化!
如果家里不怎么差钱儿,孩子也想长长见识,更新一下思维方式,那出国留学当然是不错的选择;如果经济条件一般,选择出国就要谨慎了,出国读书与个人的成长、成才并不是成正相关,那种“出了国就是高级人才”的红利期早已过去。不要一厢情愿地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是要让孩子认真地思考:我为什么想出国。
《近代以来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变迁》(https://m.xzbu.com/9/view-9560019.ht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