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段视频,孩子“偷”钱被妈妈送到派出所自首,超过37万人点赞。
偷钱的孩子是姐弟俩,姐姐大概八九岁,弟弟五六岁的样子。姐弟俩站在派出所的桌子前显得那么瘦小。妈妈跟警察叔叔说,他俩偷家里的钱,带他俩来自首。
警察叔叔耐心批评教育姐弟俩,儿时偷针长大偷金,妈妈挣钱很辛苦,不能偷家里的钱。妈妈在一旁抹着眼泪说,不能偷钱,否则还送她们来派出所。警察叔叔让姐弟俩认真写了保证书。
这段视频赢得一致好评,网友说孩子犯错就得教育,为这位妈妈的教育方式点赞。
无独有偶,前不久也有一段类似的视频,是一个9岁女孩去派出所自首,这段视频关度更高,获得300多万人点赞。
自首原因也是“偷”钱。女孩偷偷用爸爸的手机给游戏充了钱,爸爸为了教育她,让她去公安局自首。警察叔叔也是耐心批评教育了这个自首的女孩。
孩子犯错,父母带去警察局自首,警察叔叔批评教育,父母心怀感激,孩子接受教训,网友称赞父母教子有方,歌颂警民一家亲,似乎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只是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值得点赞吗?在我看来,不但不值得点赞,反而会给孩子成长带来严重后果。
01 送孩子“自首”的行为,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
我们会跟孩子说,有困难要找警察叔叔帮忙。但警察叔叔是在必要的时候保护孩子安全的,不是为家长图省事的。
孩子“偷”家里钱,用爸爸手机给游戏充值,不涉及任何违法乱纪的行为。这是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理应父母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不是有问题都去找警察叔叔。
这种行为如果真的值得提倡,以后派出所什么也别干了,光处理孩子的问题吧。这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
02 送孩子“自首”,看起来是教育,实际上是吓唬
家长“大义灭亲”送孩子“自首”,跟以前拿警察吓唬孩子的本质是一样的。
以前孩子犯错了,家长拿警察吓唬孩子,“不听话让警察把你抓走”。现在呢?孩子犯错直接送派出所,警察叔叔从语言里到了现实里,但本质还是一样的,都是在吓唬孩子。
这样的吓唬,对孩子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孩子不听话,警察叔叔也没把他抓走,那就说明可以继续不听话。孩子“偷”钱,爸爸妈妈都送他去自首了,警察叔叔让他写个保证书,道个歉就完事了。偷钱也没啥,批评教育就完了,没爸爸妈妈说的那么严重。
用来吓唬孩子的,孩子都不害怕了,还能起到威慑作用吗?
03 孩子犯错家长不能偷懒,找动机行为引导才是关键
孩子子犯了错,只想着纠正行为本身,是很难让孩子改正的。送孩子“自首”也好,在家批评教育也好,只是让孩子在脑海里一遍遍重复,偷是不对的。但什么是对的呢?想买东西了,想给游戏充值了怎么办?依然找不到答案,这些才是家庭教育应该关注的重点。
找到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动机
我们不能一直跟孩子强调,偷东西是不对的是犯罪的,我们要了解孩子为什么偷钱,他要钱干什么。找到动机,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我也曾经“偷”过家里的钱。那是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家里有个小卖部,学校里卖的东西我家都有,但我特别羡慕小朋友拿着钱买东西的样子。
我知道自己家里有,还去别的地方买,我妈不会给我钱。所以,我就从小卖部偷偷拿几块钱,去学校小卖部买东西。
没买几次就被我妈发现了,因为我书包里有跟我家小卖部里不一样图案的作业本。我妈告诉我,想买东西就找她要钱,不能偷偷拿。她还告诉我,小卖部里的东西是从批发部批发来的,卖5毛钱的山楂糕,进货价才2毛,在外边买东西不划算。
后来我就不用偷了,因为可以光明正大找我妈要钱。当然我也很少花钱了,想要什么都让我爸从批发部进货,这样更实惠。
我“偷”钱的时候也知道不对,但架不住想买东西过过瘾的冲动。孩子心里都有是非对错的概念,只是有时候管不住自己。做父母的,需要帮孩子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不是吓唬一顿了事。
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理性引导孩子的行为
很多家长抱怨,我挣钱这么辛苦,孩子居然拿钱去玩游戏,买垃圾玩具,甚至打赏主播。乍一听孩子确实不懂事,但仔细想想,你挣钱这么辛苦,孩子知道吗?孩子知道钱打赏了主播,就不能买米买面了吗?
我们要教孩子认识钱,让他知道钱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没的。他才能知道钱不是数字,他才能理智对待金钱。
要给孩子零花钱。给孩子零花钱是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的好方法。跟孩子商量好零花钱的金额,零花钱用来买什么。适当给孩子自由,让孩子体会到花钱的滋味,孩子就不会因为好奇去偷钱了。
另外,给孩子的钱,他花起来会更精打细算。以前我家孩子买玩具,看见就想买,压根不考虑喜欢不喜欢,能玩多久。自从他掌握买玩具大权之后,就开始盘算,只买自己最喜欢的了。因为钱是有限的,买了不喜欢的,再有喜欢的玩具就买不起了。
让孩子参与策划家庭活动,体会到钱的“妙”用
从孩子的视角看,钱可以买好吃的零食,好玩的玩具,买炫酷的游戏道具。但事实上,钱还有更多“妙”用。
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新的思路,比如花钱买一段全家人美好的回忆。跟孩子一起策划一个愉快的周末,一段轻松惬意的亲子游,从预算到行程安排都让孩子参与。
参与策划,会让孩子对钱有更深入的认识,学会控制预算精打细算。参加活动的过程,因为有更强的参与感,孩子就更能体验到美好。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罗恩·利伯在《反溺爱》中写道,把钱花在能带来持久快乐与回忆的物品或体验上,才能真正获得愉悦。我们不需要为此感到羞耻,也不必因此责备孩子。事实上,我们应该赞美这些事物。
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他才能更理智更全面的认识钱,知道怎么花钱能带来更大的幸福。
父母要清楚,靠吓唬教不出好孩子。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家长要保持淡定,寻找孩子行为的动机,从根本上找原因。
纠错要从心开始,没有一个人能比父母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父母要担起自己该承担的责任,而不是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他人。外部教育只能治标,父母才能治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