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下班推开家门,客厅里没有往常的喧闹,只见上初一的儿子端正地坐在书桌前,笔尖在作业本上沙沙作响。我心头一阵纳闷,平时总要再三催促才肯翻开书本的他,今天竟主动在写,那份专注与投入,与往常判若两人。我轻手轻脚走近,忍不住赞叹:“今天这写作业的状态也太好了吧,必须给你点个大大的赞!”
儿子微笑着抬头看着我,脸上带着一丝与年龄不符的认真,他似乎察觉到我眼中的惊讶,主动说:“妈妈,今天袁老师在课上特别严肃地教训了我们一顿。”他的语气里带着几分凝重,“你也知道袁老师那么年轻,可她对工作是真的上心啊!每天早上总是第一个到教室,帮我们整理好课桌椅;课后不管多忙,只要我们有疑问,她都会放下手头的事耐心讲解,连课间都在批改作业、记录我们的错题。可今天她是真的生气了,说最近我们班同学学习都不在状态,上课走神、写作业马马虎虎,错题一大堆还不当回事。她说话的时候,很着急很生气,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我一下子就感觉到了——她不是故意批评我们,是真的为我们着急,怕我们浪费初中这关键的时光,怕我们跟不上进度。”
儿子顿了顿,又补充道:“可是班里还有好几个同学在底下偷偷笑,不把老师的话当回事儿,我看着特别生气。袁老师真心想让我们变好,所以老师今天的批评,我听进去了,下课之后我就自己拿出本子,非常认真地练习了三行“s”,就想从最简单的地方开始,踏踏实实把学习做好,不让老师的心血白费。”
第一次听儿子说这么多稚嫩却真挚的话,我心中满是触动与感慨,不禁想起前几天无意中翻开他英语作业本的场景……儿子的英文字母在他笔下活脱脱像一群脱缰的小马,毫无章法:时而挤作一团,肩并肩难分彼此;时而歪歪扭扭,东倒西歪没个正形,连单词拼写也常出纰漏,不是漏了尾字母,就是把元音字母换得面目全非。可逐页翻看下来,我却没看到半句“字迹潦草”的严厉批评,也没有“全部重写”的强硬指令,取而代之的,是袁老师一行行带着温度的红色字迹,像春日暖阳般熨帖人心。“不着急,慢慢写”“这个字母写得比上次工整多啦,继续加油”,教育的温度,藏在不疾不徐的等待里,暖在孩子的心窝里!
原来,孩子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源于袁老师日复一日的行动积淀——师者的真心,从不是口号,而是藏在细节里的坚守。她的热爱从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融入每一个教学细节的坚守;她的爱也从不是空洞的关怀,而是藏在每一次耐心指导、每一次认真批改里的真诚。那些看似平常的批注,没有深奥的道理,却藏着超越教学技巧的教育智慧:好的教育,是用耐心点亮成长节奏,而非用标准丈量差距。正因为这份真心与热爱早已通过无数小事深植在孩子们心中,所以当她为孩子们的懈怠而生气、为孩子们的前途而焦虑时,孩子才能瞬间读懂这份批评背后的良苦用心,这份以行动为证的师爱,在那一刻唤醒了儿子
教育的真谛
的学习力。
教育的力量,从来都藏在“真”与“爱”里。真心可抵岁月长,热爱能唤少年强。袁老师用行动证明了何为“热爱工作”,何为“关爱学生”:她以年轻的热忱投入教育,用点滴付出浇灌童心,让孩子们在日常相处中真切感受到被重视、被呵护。而这份沉淀在细节里的真心,让她的批评也变得有了温度——它不是冰冷的指责,而是带着期盼的鞭策;不是情绪的宣泄,而是饱含责任的警醒。正是这份不掺杂质的师者真心,如同春雨润物,悄然唤醒了儿子内心的自律与责任感,让他从“被动学习”走向了“主动奋进”,让原本潜藏的学习力得以尽情释放。
都说初中是孩子价值观成型、学习力奠基的关键期,而一位以行动践行热爱、以真心呵护成长的老师,便是孩子成长路上最珍贵的引路人。教育的真谛,是真心换真心的共鸣,是热爱点燃热爱的传递。袁老师让我们深刻明白: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多么华丽的辞藻,而在于“真心换真心”的共鸣;教师的影响力,不在于教龄的长短,而在于是否愿意用全部热忱去浇灌每一颗心灵。当老师的热爱与真心通过行动被孩子感知,批评便不再是隔阂的导火索,反而成了唤醒学习力的催化剂,让孩子在理解中学会担当,在感恩中主动成长。
由衷地感谢袁老师,感谢这位年轻却极具教育情怀的师者。她用行动诠释了教育的本质,用真心唤醒了孩子的学习力,让我们看到:最动人的教育,从来都是老师以热爱为基、以真心为壤,用点滴行动滋养孩子的心灵,让每一个懵懂的少年都能在爱的滋养中,唤醒内在潜能,绽放成长力量。一份师者真心,足以照亮一段成长征途;一份教育热爱,终将唤醒无限学习可能。这份不掺杂质的教育真情,是孩子成长路上最温暖的光,也必将照亮他们未来的人生征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