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别人突然给了你一个不好的评价,突然开始质疑你,你会怎么想呢?
你是不是也会突然难受悲伤,陷入自我怀疑,从而影响了你前进的步伐?
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或者你可能也曾经遭遇面对过。
而在阿德勒的书上,他就告诉我们,如果你学会课题分离,那么这个问题就可以很好解决了。
什么是课题分离呢?
在刚刚的场景中,我们要意识到,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不好,质疑我们,这其实是他人基于对我们的了解或者对我们的感受之类,而做出的一种评判,这种评判和他人有关,且并不会对后果做任何负责。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不是听从他人,听信他人,而是继续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当我们可以真的做到客体分离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曾经让我们觉得难受的事情,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
关于怎么判断是谁的课题?阿德勒告诉我们,谁需要为这件事情的后果负责,谁就是这个事情的课题。
在书上,阿德勒也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包括我和上师,上师和我,我和家人,家人和我,我和朋友之间的这么多个案例,来阐述课题分离。
我们在生活当中难免遇到很多事情,在这些事情当中有很多也许不是我们的课题,但是他却会让我们感到很不好受,如果我们能够学会课题分离,分清事情是谁的课题,我们也会好过很多。
因为当我们知道,这不是我们课题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自然也没必要让我们花费过多时间,甚至只是花费时间也没有必要。
这个点对我的影响挺深的,也让我印象深刻,当我尝试着用这个点去理解很多事情的时候,我会发现,一下子就开朗了。
第2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点是,存在就是价值。
我不知道你会不会有这样一种想法,他人或者我,只有做出了什么行动,才有对另一方是有价值的。
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可能都会陷入这么一个行动的怪圈,觉得一定要去做点什么,或者觉得要看到别人做点什么,这样子才能认为对方是有价值的。
阿德勒告诉我们的是,其实不是的,只要存在了就是价值。
那你可能也会跟我或者书上那个青年一样感到疑惑,存在,怎么就会是价值了呢?
邀请你继续和我一起想象,这么一些场景。
当你,或者你朋友难受的时候,当他找你倾诉的时候,是不是他其实只需要你在旁边静静的听着,并不需要你告诉他『哦,你看这个事情我不是跟你说过不要做了吗?你看现在后悔了吧』,他也不需要你告诉他『你这个事情,可以怎么怎么做』
因为在他心情不好的那一刻,他需要的,其实就只是你的陪伴,你的聆听而已,对吗?
这种情况下,你的存在本身,不就是价值了吗?你看,你不也是什么也没有也没有做,你只是聆听了。
还有一种场景可能也会经常发生,所以也想和你共享。
当身边的家人朋友出现车祸疾病的时候,你我最想看到的当然就是对方平安无事,这就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你看,对方做了什么了吗?并没有呀。对方只是在不幸当中活着,就已经让我们觉得欣慰了。
阿德勒这个点,和稻盛和夫的6项精进里面的#活着,就要感谢#特别相似。
他让我感到,要时时刻刻牢记着感恩,感恩身边的一切,也感恩身边的人。
第3个点是一句话,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这句话的出现,是阿德勒在提到原因论和结果论时候出现的。
也许,我们经常会觉得我没有人脉,没有资源,没有背景,所以我是今天这个高不成低不就的样子,是很正常的,因为别人有的我都没有。
阿德要告诉我们,其实不是的,也许我们的出身确实不是含着金钥匙,但我们依旧可以用当下所拥有的,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我们期待的未来。
他的关注点在于能够改变的,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
也许,我们当下所要的100分当下还没有办法做到,我们要做的不是放弃,而是去努力思考,怎样才能够接近100分,去做。
这个观点在我看来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做法,而不是沉溺于过去,一蹶不振。
他的美好在于,带给我们希望,让我们相信,我们也确确实实可以拿到更好的,并为之努力。
当然,书上让我印象深刻的不只是三个点,但这是我最想记录下来的点。
一,一些想法
1.课题分离
#孩子的课题
课题分离,有些事情并不属于我们的课题,我们要做的是不加以干涉,能够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所以我们需要练习。
也许你会感到好奇,什么是别人的课题,什么又是我们的自己的课题呢,很好判断的一个点,这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就是谁的课题。
父母对孩子不爱学习不好好学习,这个点经常会感到生气,愤怒。其实只是因为没有把课题分清楚而已,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父母大可不必操心这么多。
父母能做的事情,是对孩子的求助予以及时的回应。
如果可以想通这一点,人生就会过得轻松简单很多。这是我没有想过的事情。
在我过往的认知里,我所感受到的,也不是要强迫孩子怎么去认真学习、追求孩子的成绩,而是以身作则,没有想到对孩子的不学习不积极,不主动,还可以主动的去失去援助或者等待孩子的求助,在进行帮扶。
#父母的课题
父母有时候也会对我们的其他文明感到不满,比如当我们选择工作的时候,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愿走的时候,父母可能会说出一些话来刺激或者威胁我们之类的。
比如说,如果你不做这个工作,我就去干嘛干嘛,这样的一些话。
虽然看起来这样的事情和自己息息相关,但实际上只是父母这几个课题,孩子终究是独立的个人,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生活。
所以我们有必要去进行课题分离,我们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的,#
#上司的课题
有时候我们可能也会面临与上司相处不愉快这样的经历,上司毫不讲理,对我们也毫不认可,这会让我们感到不舒服。
我们此时此刻要做的不是感到难过,也不是去讨上司关心,而是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
因为上司毫不讲理这件事,是上司自己的课题,不是我们的。
所以我们应该想到的是工作,工作不是用来讨同事公司欢心的,但却是我们有责任做好的。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入口
距离产生美。如果在人际关系当中我们和对方离得太近,就没有办法正面对话。
孩子对父母也是如此若父母,离孩子太近了,总是一味的训斥孩子,心就会疏远。
所以,我们要保持好距离。
做好自己的课题分离。要清晰的认识到,我们怎么做是我们的事情,别人怎么对我们是别人的事情,不要对别人做了什么,就希望别人能够回报自己相同的东西。
二,一些摘录
1.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2.现在,你眼中的世界呈现出复杂怪异的一片混沌,但是,如果你自身发生了变化,世界就会恢复其简单姿态,因此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不在于你自己怎样。
3.也许你是在透过墨镜看世界,这样看到的世界理所当然会变暗,如果真是如此,你要做的是摘掉墨镜,而不是感叹世界的黑暗。
摘掉墨镜之后看到的世界也许会太过耀眼,而使你禁不住闭上眼睛。或许你又会想念墨镜,即便如此,你依然能够摘掉墨镜吗?你能正视这个世界吗?你有这种勇气吗?
4.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就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随意改变主观解释。
5.——先生您怎么样?喜欢自己吗?
——至少至少我不想变成别人,也能悦纳目前的自己。
6.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7.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一昧执着于被给予了什么,现实就会改变吗?我们不是可以更换的机械,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8.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7.承认是很了不起的态度。
8.先生,你是说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成人来对待吗?
不,既不当成当做成人来对待,也不当做孩子来对待,而是当做人来对待,把孩子当做与自己一样的一个人来真诚相对。
9.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