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成为一名数学老师的第七年,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公开课,每次在准备时总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反应组织教学,还是应该根据老师的主观预设来控制课堂?老师的设计肯定是较为理想的,但为了理想化的课堂熄灭学生自然而言发出的声音,是否失了教育的本质?
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一书中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反思,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期待过这样的完美课堂——一切流程尽在老师的掌控,学生的回答恰到好处,甚至偶尔有一个不在预设内的回答,也能起到为课堂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这样的课堂,就是一节好课吗?不可否认,但也许只是作为老师单方面的好,对于孩子来说,真的好吗?
记得前两天上课时讲练习册上的一道数学题,关于东南西北位置这个单元,就在大家站起来转动描述自己各个方位坐的是哪个小伙伴时,有一个同学突然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哦~”,还带着满满的恍然大悟,然后不管不顾周围人惊讶的目光,直接开始埋头写题。其他同学似乎都在等着我批评这位无视老师,无视课堂纪律的孩子,但我心里,却都是欢喜,我狠狠的表扬了这位同学。数学课堂上,一定是需要思考的,经历过思考后,如果感到脑袋里有个小灯泡“啪”得一下亮了,这节课对于孩子来说就成功了一半,学会了,体验到了学习成功得乐趣,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信心和兴趣,就是一节好课。
也有一些时候,孩子的回答与预设相差甚远,但充满了天马行空的童真,我们至少要停下来,认真的表扬他,保护好他的这份想象力。也有一些时候,孩子的回答直接跳到我们预设好的下一个环节,搞得老师措手不及,那么,在备课时,就应做好更加充分的预设,便于在课堂上及时的调整和回应。有时候回过头来想一想,记忆中那些印象深刻的课堂片段,都是孩子的回答给了我灵感,都是顺着孩子的思想不断生成、调整,让孩子一直享受其中。
总之,尊重孩子在课堂上发出的一切声音,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想法,不以老师的预设为标准去衡量这节课的成功与否,就像华老师说的那样“自然才是最美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