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试,你怎么知道?
天黑了,骑着小黄车往家走,顶着刺骨的寒风,接到房东催缴房租的电话。心一沉,明天可是心心念念的双十一啊。这下好了,一笔巨资可以省下来了。
作为一个新晋的漂儿,我以为生活还是美好的。也许是我对自己太好,没有蜗居到地下室,没有工作到凌晨,也没有吃了上顿没下顿。可是房租也让我看到了现实的一面,刚到手的工资还没捂热乎就要变成别人的。钱也没了,想买的东西也没有,冷风中瑟瑟发抖,我突然觉得我这样的双十一很是形象生动啊。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在北京,可以分为两类人。一类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们操着一口京腔,提着鸟笼在胡同里转悠,炊烟袅袅的享着老北京的烟火气。他们坐拥五套房,气定神闲。还有一类就是都市外乡人,他们衣着光鲜,神色与脚步同样匆匆,在为一张户口努力,在为一套房子奋斗,在为子女的教育拼搏。此般,两种不同的生活。
十年前,北京房子均价在一万元左右,通州的房价是4千元。十年后的今天,北京房子均价在8万元左右,通州的房价也高达5万元。与此同时,工资的涨幅却远赶不上房价的膨胀速度。每次我都想,照这样子发展下去,我可能永远也买不起房。这也可能是很多来北京的人最终又选择回家的一个原因吧。北京将逐渐变成一个精英化的城市,适者生存。
习大大说我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历史阶段,科技不断进步,文化不断提升,制度不断完善,生活日益美好。宏观来讲,我们确实享受进步带来的便捷,感叹以前望尘莫及的东西逐渐普及,比如共享经济、高铁。昨天打电话,我妈说她会用打印机,我有些惶恐。
不可避免的,社会角色将不断细分定型,阶级也将逐渐分层固话,差距也将逐渐拉大。有个现成的例子,村头集市上有个专职卖面条的,已经盖了两幢小楼,生活富足。你看他这一辈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只要会做面条就可以了。而且再不出意外的话,他会觉得孩子也只要做面条就可以了,子承父业。也难怪会有越来越多的家族产业。
几年前有篇很火的文章,《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一个农家出身的孩子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取得和大城市里孩子平起平坐的权利,我觉得心酸。再后来又一篇《我奋斗了十八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我觉得无奈。你在辛辛苦苦努力考大学,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别人却早已经拿到留学的offer,发展兴趣。现实不是用一句你努力就能换来的,很多东西可能真的是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或许还是不对,你以为的起跑线只是你以为的。所以我们爱看励志的东西,幻想我是下个马云。
今天还有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剩”,在大城市里更为常见。这个字眼总是略显孤独。前两天上生涯规划课,有个环节是让我们分组扮演不同的年纪,讨论理想状态下在学习、工作、恋爱、爱好、子女等方面花费精力的分配,并给出感悟和寄语。我们是18岁组,要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但终归还是单纯自我。希望我们的25岁可以有个好学历,找份好工作,嫁个好人(我们当时讨论的是好嫁人,哭)。30岁的年龄组要操心工作家庭,以过来人的经验希望25岁能够好好体验,多去玩耍。每个年龄段都有应扮演的角色和理想的精力分配,但我们却没办法按理想状态来生活。
25岁开始,就进入一个比较尴尬的年龄段。刚刚毕业准备好好工作大展拳脚,还没谈过恋爱就被催着四处相亲,结婚的还没腻够二人世界就被催着赶快生娃。有对象的各种秀和作;没对象的各种浪和不羁。有对象的在想ta值不值得一生,没对象的想我一定会遇见爱情。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尤其是在大城市里。一部分青年男女会早早地找到了人生归宿,完成转变。有个学生说她男朋友是北京人,有房有车,我一愣一愣。还有一拨人迟迟不肯就范,誓要嫁给爱情。爱与被爱都有点距离。既然以前没有将就,为什么现在就要将就呢?
现如今的结婚的成本变得很高。网上谈找对象的新标准,“有房有车,没爹没娘”。还有那种俗语,“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一片绿”,“三斤三两”。天,谁这么有才?可你说姑娘们真都是这样俗气的吗?我看未必,反观这应该是一种男性视角。现在的女性思维也在逐渐进步,她们不认为我要依附于你,她们也努力工作,掌握经济能力。可也许正如此,许多的姑娘才被成为剩女。没有经济基础哪里来的上层建筑?
每年到快毕业的时候,就会冒出一个话题,“留在北京还是回家”。确实需要斟酌。在去年夏天之前,我只来过两次北京,一次是去香山,一次是去故宫。那会儿感觉北京是用来旅游的。而且有个很壮观的场面,天安门广场前永远是人头攒动,大大小小的旅行团。后来找工作,问比我早毕业来北京的朋友们,平时做什么,他们说北京是用来工作的,周六日是用来宅的,很多地方也没去过。来北京,我没什么远大抱负,希望能永远有颗好奇心。
北京是个包容的城市,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它充斥着理想,激情,刺激和新鲜感。可也充满现实,车、房、教育、医疗资源。听过很多来北京的人说过一句话,要是在老家的话,车子、房子什么的都不用操心;但是来北京的话,啥也没有。这里的生活成本很高,可是为什么还要削尖脑袋、一往无前呢?一万个观众就会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可我想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就是年轻,我可以。我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