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在新闻中报道看到,中秋的钱塘江观潮,很是壮观。在摩洛哥海边,也能感受到焦岩的起落。为什么海水有涨潮、落潮?有什么规律呢?
早上涨潮,叫做“潮”,晚上涨潮叫做“汐”。地球表面2/3是水,而且各大洋之间是连通的。在最靠近月球的一点,由于万有引力作用比较强,水就会变多;背对月球,最远离的一点,由于引力作用最弱,水由于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就会有外溢趋势,也会变多。水变多的点,就是涨潮点,而地球的总水量保持不变,其他区域就会变少。所以,水球在月球引力的分布下,会有潮水涨落,而且一般情况下涨落两次,叫做半日潮。
每月初一、十五,当地球、月球、太阳在一条直线时(中午12点,或晚上12点左右),由于太阳引力的合力,潮水达到最大。
那么,每天的涨落潮时间为什么会变化呢?清楚了涨落潮原理,不难理解,地球离月球最近的时候,就是涨潮点。比如每月十五,涨潮点在半夜12点左右;第二天,当地球自转一周,到达晚上12点时,月球公转又跑了约1/30圈了,有点像分针追赶时针,地球还得字段1/30圈,对应时间就是24/30=0.8个小时,48分钟。所以地球的同一个点,到达月球最近时间,会延后约50分钟。延后15天后,到了初一,刚好整体推后12个小时了。
说到这儿,就开始佩服“月历”的智慧了,下次专门学一下,月历的制定规律,包括闰月等。先保持当前的好奇心。
知道了这些规律有什么作用呢?在落潮时,可以去捡海鲜,也被叫做“赶海”。也可以利用潮水规律的运动发电,大船进出港时间,也要根据吃水深度和潮水时间来规划。在大洋中对潮汐感受不明显,在岸边就很有体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