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生论注》原文:
“世尊”者,诸佛通号。论智,则义无不达;语断,则习气无余:智断具足,能利世间,为世尊重,故曰“世尊”。
此言意归释迦如来。何以得知?下句言“我依修多罗”。天亲菩萨在释迦如来像法之中,顺释迦如来经教,所以愿生;愿生有宗,故知此言归于释迦。若谓此意遍告诸佛,亦复无嫌。
夫菩萨归佛,如孝子之归父母、忠臣之归君后。动静非己,出没必由;知恩报德,理宜先启。又,所愿不轻,若如来不加威神,将何以达?乞加神力,所以仰告。
昙鸾大师的解释共分为三段。为什么分为三段?有其必然的义理,这三段和分科相应。第一段是“总明字义”,第二段是“正明意义”,第三段是“先禀所由”。
第一,“总明字义”。“总明”和下面的“正明”是相对的。“总”是总体、概括性的。因为这个分科是针对“世尊”这两个字来说的,所以“总明字义”就是总体、概括性地说明“世尊”两个字的含义。我们看昙鸾大师的解释是不是这样。
“世尊”者,诸佛通号。论智,则义无不达;语断,则习气无余:智断具足,能利世间,为世尊重,故曰“世尊”。
所以很显然,这一段是解释“世尊”字面的意思。
第二,“正明意义”,即第二段:
此言意归释迦如来。
所谓“正明”,就是说前面所讲的是铺垫,虽然分为三段,这一段才是正体,是主要表达的内容,这叫“正明”。
“意义”是什么呢?“世尊”两个字虽然是诸佛通号,但这里特别归释迦如来。
这叫“正明意义”。
第三,“先禀所由”。就是最后这一段,是补充性的说明。说明为什么先要禀白世尊,先把“世尊”两个字放在前面,这叫“先”;“禀”是禀告、禀白;“由”是理由:“先禀所由”。
这样分科,这三段就看得很清楚。

我们再看第一段“总明字义”,又分为两个部分:明通号,明具德。
“明通号”即“‘世尊’者,诸佛通号”,说明“世尊”两字是诸佛共通的德号。这是一层解释。
第二层解释“明具德”更细致了。为什么叫“世尊”呢?因为他具有与名号相应的德。我们凡夫的名,名实不相应,没有德。诸佛菩萨是依德成名,他们的名号当中具足了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十号是诸佛的通号,这十号里每一种都有所具的德能,所以接下来详细说他的“具德”。
“具德”又分为“分”“合”“结”。“分”是分开说,“合”是合起来说,“结”是总结性地说。这三个字也很简单。
“分”,分为智德和断德。诸佛都有两种德,第一是智德,就是正面说明他有什么样的智慧,从积极这方面说明。
“论智,则义无不达”,成佛了,就对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众生有何种因缘、何种爱好、何种乐欲等等这一切,没有不知道的,这叫“义无不达”。
“语断,则习气无余”,这是断德,“断”就是断烦恼,破人我二执,这是从消极意义上说明的,因为烦恼是负面的。
不论是正面的智慧圆满,还是反面的烦恼除尽,佛都达到极点。坏的方面彻底没有,好的方面彻底满足,所以说“论智,则义无不达;语断,则习气无余”。
断烦恼不仅是断正体,也包括断习气,因为习气和正体是相对的。烦恼有正体,有习气,就像茶壶泡茶泡久了,再怎么洗,闻一下都有茶的味道,这就是熏染上的习气。
若论断烦恼,菩萨、阿罗汉都断烦恼,但是菩萨、阿罗汉习气还有,习气没有断尽,只断了烦恼正体;而佛就不一样了,不仅烦恼正体断了,连习气、气分都彻底断干净,没有余留,所以叫“习气无余”。
这是从智德和断德两方面来说明“世尊”的具德。
接下来叫“合”。
智断具足,能利世间,为世尊重。
这是合在一起来说明,就是智德和断德都达到圆满,圆满之后就有作用和功能,能利益世间。
利益世间要有智德和断德。智德,就是四弘誓愿里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成无量法门;断德,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断尽烦恼。
“能利世间”,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有智德、断德才能利益世间。
“为世尊重”,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世间,天上天下唯佛独尊。这个“世”不仅指人世间,包括六凡四圣,九法界共同尊重,也包括佛法界。
故曰“世尊”。
这是结名。具有这样的德,才有资格号为“世尊”,世间尊重。
我们一句句地来分析就是这样,其实读起来也是很自然的。
这是第一段,解释字义。

接下来第二段“正明意义”。
“世尊”,前面说“诸佛通号”,这里说明:
此言意归释迦如来。
看我们讲义的分科,在“正明意义”当中又分为两科:“正明归释迦”和“旁明归诸佛”。
“旁明”指哪里呢?是指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若谓此意遍告诸佛,亦复无嫌。”这样理解也是可以的,并不是讲不通。这个语气就比较淡,所以叫“旁明”。“旁”就是附带性的,旁附着来说明。
我们还是看文句。

“此言意归释迦如来”,这也叫“标”。首先把观点亮出来:这里讲的“世尊”,是归尊于释迦牟尼如来。
接下来“征”。“征”就是征问。
何以得知?
需要征问。
有“征”就有“释”,接下来就是解释。怎么知道这里的“世尊”两个字是“意归释迦如来”呢?
下句言“我依修多罗”。
“下句”,就是下一行“我依修多罗”这四行偈。
“我”,是指天亲菩萨。
天亲菩萨在释迦如来像法之中,
天亲菩萨诞生、生活、弘化的时代,是在释迦牟尼佛的像法时代。
顺释迦如来经教,所以愿生;
“我依修多罗”,愿意往生安乐净土。
愿生有宗,故知此言归于释迦。
天亲菩萨愿生极乐世界是有根据、有来源的,是顺着释迦牟尼佛的教导而愿意去往生的。他不是在药师佛、燃灯佛或者其他佛的座下出家,或在其他佛的教法时期出世,他是依释迦牟尼佛的教导而愿生安乐净土。
所以我们就知道,这里的“世尊”不可能是讲别的佛,就是讲他这一世所遇到的这尊佛。
我们现在讲“本师”,那我们肯定是讲释迦牟尼佛;如果是在燃灯佛座下遇到的教法,我们讲“本师”肯定是指燃灯佛。所以,这里的“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故知此言归于释迦”。

接下来这一句是补充:
若谓此意遍告诸佛,亦复无嫌。
如果扩大一点,认为“世尊”两个字不仅是释迦如来,而是普遍地禀告一切诸佛,这个意义也说得通,并不嫌它有妨碍,这叫“亦复无嫌”。
我们读昙鸾大师的话,意义非常完整,文句也很优美。不是那么单调,不是单点、单线的。
“世尊”这两个字主要是对释迦牟尼佛,也旁含诸佛,天亲菩萨的本意也应该是这样,他主要是请求释迦牟尼佛的,当然也含有向诸佛请加神力的意思;但是有主次之分。
昙鸾大师用词很优美,像“若谓”的“若”字,就是不定词;“亦复无嫌”,语气上比较轻微,通过这样的词来显示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有主次之分。

下面第三段,意义也非常好。
夫菩萨归佛,如孝子之归父母、忠臣之归君后。动静非己,出没必由。
这个“夫”字很优美,这个字不能少的。我们学古文,这个字叫语气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没有实际意义会写在这里吗?它就是有意义的,但是这个意义说不出来。
“动静非己”,不管是动还是静,都不能出于自己的意思。“出”就是一件事情的开始,“没”就是一件事情的结束,总之代表有始有终。
“出没必由”,必定要有理由。“由”也是经过,一定要经过批准,一定要禀告。
“非己”和“必由”这两个词是对称的。“非己”,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思;“必由”,必定要经过佛的意思。
就像孝子,他出门、回来,他做什么、不做什么,一定不会根据自己的意思,一定要征求父母的意见,这才叫孝子。不能自己做主,“我辞职了”,父母还不知道就辞职了;“我离婚了”,父母还不知道就离婚了,不可以这样的。
忠臣也是一样的。忠臣做事,对君主、王后一定是忠诚不二的。

天亲菩萨造《往生论》为什么先把“世尊”两个字放在前面,有两种理由。
知恩报德,理宜先启。
第一个理由是“知恩报德”,佛对我有很深的恩德,所以不管什么事情先要把佛讲在前面,就是要禀告释迦如来。孝子、忠臣都知道父母、君后的恩德,都要报答父母和君后的恩德。
“理宜先启”,从道理来说就应当先禀告、启白,所以说“世尊”。
这一段说明天亲菩萨对于释迦牟尼佛就像孝子对父母、忠臣对君后一样,点点滴滴、细细微微,从始至终忠诚不二。
孝子对于父母,那是完全仰靠,毫无疑心。《无量寿经》说:“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忠臣对于君后,那是忠贞不二的,绝对没二话,唯命是从,绝对不可能有第二个主人。即使王朝衰亡,新的君主给他高官厚禄,他也不为所动,绝不投降。这就是忠臣。

乞加神力,祈求释迦牟尼佛乃至诸佛,加以神力。
我们看文句,“乞加神力”在哪里?
又,所愿不轻,若如来不加威神,将何以达?乞加神力,所以仰告。
天亲菩萨愿生极乐净土,这是件大事,不是小事。这么一件重大的事情,如果佛不以威神加力,自己怎么能达到呢?
天亲菩萨都说他自己达不到,所以我们靠自己的力量怎么可能?
“乞加神力,所以仰告”,乞求世尊以神通道力来加持我,所以仰凭禀告。这个“仰”字非常好,“仰”就是人在下面脸朝上,完全信仰、顺服、接受。“信受弥陀救度”,就是以这种心态来信受。
由这两点,所以要禀告世尊。
净宗法师主讲《往生论注》讲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