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
也有人一看到郑板桥这个名字,也许有人会想起“难得糊涂”这四个字。这是郑板桥在清朝乾隆年间传世名言,是他为官之道与人生之路的自况。后人感慨这“难得糊涂”这句话中富含的哲理,不少人以横幅的形式挂于家中,作为自己的处世警言。
郑板桥有一首著名的诗,经常被体察民情的官员引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墨竹图题诗》)。
郑板桥传世的诗作,多与草木有关。如著名的《竹石》诗,吟诵的是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雍正十年(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考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诗中发出了“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的感慨。在镇江焦山读书深造时,于焦山别峰庵手书木刻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乾隆元年(1736年),郑板桥已经四十四岁了,才考中进士,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牡丹富贵号花王,芍药调和宰相样。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诗中离不开牡丹、芍药、终葵和丹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乾隆十一年(1746年),郑板桥任潍县县令,当地灾荒,郑板桥开仓赈灾,得罪了豪强势力,不得不辞官为名,写下了《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以竹明志。
此外,郑板桥在《画菊与某官留别》:“进又无能追又难,宦途跼蹐不堪看。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中,也有以菊自喻的。
虽然,郑板桥仕途坎坷,但他的人生观是乐观向上的。郑板桥有一副对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以竹叶梅花入联,很有深意。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在现实面前适时的低头,人生也就不会有太大的成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