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兰州兰石医院的一份“喜报”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风波。这份喜报用醒目的文字庆贺医院“再创佳绩”,具体列出了九月的门诊人数7577人、住院和门诊手术共426台,还有十月份开诊第一天门诊451人、手术25台的数据。把患者数量和手术次数当作成绩来庆祝,很快引发了大家的讨论和质疑。
医院后来回应说,这件事源于一次内部的工作总结会议。会上通报了这些数字,随后被发到了内部工作群里。结果,一位新员工不小心把这些医疗工作量整理成“喜报”的形式,还发到了自己的朋友圈,最终被外界看到。医院承认,这种做法确实反映了他们在思想意识和价值导向上的偏差,也暴露了内部管理和思想教育的不足,表示正在认真反思并积极处理。
我在想,如果这份“喜报”换一种表达方式,不去强调看了多少病人、做了多少手术,而是说“这个月我们帮助了多少病人康复”“迎来了多少新生命”,那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同样是报告工作,语气和重点一变,意义也完全不同。其实这些都反映出一个问题:有时候,医院在管理或宣传中,不自觉地把商业场所的那套逻辑用在了医疗环境中,而忽略了患者的心情和感受。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来这里的人大多正在经历病痛或焦虑,他们不是普通的“顾客”。如果把患者的苦难看成是医院的“业绩”,那就违背了医生“救死扶伤”的基本职业伦理。古人常在药铺门口挂一副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意思是,宁愿药架上积满灰尘,也不希望有人生病。这种情怀,正是老百姓心目中医疗行业该有的样子。
如果医院在服务细节上不够用心,哪怕只是一句无心的话,也可能伤害医患之间的信任。医疗的本质不仅是科学,更是对人的关怀。它既需要技术的精准,也需要情感的温度。
其实,类似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2022年,浙江台州某医院曾因发布“急诊突破200万人次”的庆祝海报而引起争议;2021年,深圳市某医院也曾公开庆祝手术量突破千台。每次出事之后,医院大多以“宣传失误”或“员工操作不当”来解释。
可我们不禁要问:这真的都是偶然的疏忽吗?还是说,在“一切看数据”的管理思维下,医院已经习惯了用门诊量、手术量来证明自己的“成绩”?如果这样的“喜报”风气蔓延开来,那是不是连殡仪馆也要争着发“业务量再创新高”的喜报?所以,这种风气真的不能助长。我们国家现在已经进入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任何工作都要考虑到老百姓的感受。
医院这样的地方,更应该体谅患者的心情,不要再出现“病人的痛苦,医院的业绩”这种让人心寒的事了。问题的根源,可能就藏在日常管理的细节里。当医院把门诊人数、手术台数作为核心考核指标,当宣传部门习惯于用“数据增长”来展示成绩,哪怕某一次事件确实是“无心之失”,也反映了管理层对医疗人文属性的忽视。
医院管理的核心,从来不该是“完成了多少数据指标”,而应该是“服务好了多少人”。我们要看到数据背后一个个具体的人,看到他们的痛苦和期待,避免用商业逻辑冲淡了医疗的公益属性。在制度设计上,也要多融入人文关怀的考量。只有真正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类似的“翻车”事件,让医疗服务既有专业的精度,也有暖心的温度。
说到这里,我想起马云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他说有一次见到一个卫生部门的负责人,对方很自豪地告诉他:“我们前年看了3000万病人,去年看了4000万,预计今年能达到5000万!”马云听了很无语,他说,如果这个指标能倒过来,前年是5000万,去年是4000万,今年是3000万,那才说明我们的医疗工作真的做好了,人民的健康水平提高了。而不是去年建了20家医院,明年准备建80家医院,这并不值得高兴。
这个故事点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的医疗行业,是不是应该更注重预防疾病,而不仅仅是治疗疾病?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盲目扩张,最终受损的是医患双方。事实上,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如果我们能通过健康宣传、定期体检、早期干预等方式,让老百姓少生病、不生病,那才是真正对人民健康负责的态度。这需要我们的医疗体系从以治疗为中心,逐步转向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模式。
医院当然需要关注运营数据,但这些数据应该是用来改进服务、提升质量的内部分析工具,而不应该成为对外炫耀的资本。患者来到医院,带着痛苦和期待,他们需要的是专业的治疗和温暖的关怀,而不是感觉自己成了医院报表上的一个数字。
希望经过这些事件,我们的医疗机构能够真正反思,在追求医疗技术进步的同时,不忘医学的人文初心。在管理上,少一点“数据论英雄”的思维,多一点“患者为中心”的关怀;在宣传上,少一点“业绩庆祝”,多一点“康复喜悦”的分享。只有这样,医院才能真正成为守护人民健康的地方,医生和患者之间才能重建信任,我们的医疗体系才能更加健康地发展。而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注和推动,因为健康关乎我们每一个人,医疗环境的改善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