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家长联系我说:我家孩子总是将数学作业放在最后做,是不是不喜欢数学呀?然后告诉我,自己上学时数学也不好,担心孩子对数学偏科。
其实,孩子的状态是很好的。上课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学习态度也很好,各科都是很优秀的了。

由次,就想到了一个永恒的话题: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呀?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总会有人逗着他问: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呀?渐渐的孩子学会了察言观色,爸爸在场时,答:喜欢爸爸;妈妈在场时,答:喜欢妈妈。如果爸爸都在场时,则是一脸无奈了。
孩子真正喜欢谁呢?
其实,这本身就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
这是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心灵的绑架;爸妈的爱在他们的心中是一样的,如果强迫孩子做出选择,而孩子则不知所措;孩子无论选择哪一方,都会对另一方充满负罪感,十分愧疚;爸妈问这个问题时,孩子会捕捉到时成人对的心理期待,顺应着去回答,但是,慢慢地,则会对这个问题产生厌恶感,会觉得自己被强迫;还会引起孩子对爸妈的比较,比如:妈妈整天吵我,爸爸陪着我玩了,我不喜欢妈妈……长久下去,孩子就会势利、不讲道理、斤斤计较、唯我独尊,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而在学校,孩子对每个学科的喜爱,也是如此。本身孩子就会对某些学科有偏爱。爸妈和老师都应该正视这种现象,正确地引导孩子,而不是片面地强调。
昨天晚上,有孩子见到我时,说:老师,我的数学作业写完了。语文作业还没写。我觉得数学比较好写,语文要写的字太多了,我总是放在最后写。
我笑着说:是不是数学只用写数字,就很好写呀?
她笑了:“是呀!”
“那可以将语文的生字,今天写一点,明天写一点,这样也会很快的。”
孩子满面笑容地说:“好的。“
其实孩子的喜好,往往只是单纯地一个认知,而成人往往将简单的事情给复杂化了,将问题严重化,反而给孩子强化了一种思想:喜欢彼而不喜欢此。
即使孩子有真正的偏好,也应该想办法,怎样转变他,而不应该在孩子面前反复追问。

对待老师,也是如此。
班里有个孩子,最喜欢追着老师问问题。
有一次,我来到办公室,他正在问同年级的慧老师题目。
别的老师看我进去了,就逗他说:“你们数学老师来了,你说说,是慧老师讲的好,还是朱老师讲的好呀?”
看着孩子就有点为难。
我赶紧接着说:“听懂了没有?”
孩子担心地点点头。
我说:“那赶快谢谢慧老师。下次老师不在的时候,有问题还可以找慧老师呀。勤学好问,是个好品质。”
“好的。”孩子开心地回答,向慧老师说:“谢谢慧老师。”然后开心地离开了办公室。
老师和家长一样,都不应该让孩子处于两难之地!
对于带了两个班孩子的我来说,喜欢哪个班呢?
哈哈!这,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