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济适用型中年少女,我养成了一个独特的“消气秘籍”——每当怒火升腾,便先算起经济账:这股怒气价值几何?若无法创造收益,便果断选择无视。毕竟,有些人根本不值得消耗我的情绪成本。虽不能每次都做到波澜不惊,但这个方法确实为我筑起了一道情绪防护墙,挡下了不少无谓的怒气。
昨晚,我第三次翻开《黄帝内经》,恰好读到有关情绪的篇章,这才惊觉不良情绪的范畴远不止愤怒,欲望亦是其中的“隐形杀手”。徐文兵老师对“精气神”的解读,让我豁然开朗:肉身是“精”,生命活动是“气”,而思想、情绪与情感则是“神”,是“气”升华后的至高境界。
《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教诲,恰似一记警钟。强调减少欲望、劳逸结合,如此方能形神合一,尽享天年。反观当下,不少人深陷欲望的漩涡,所求甚多,能力却有限。当现实与欲望的鸿沟难以弥合,精气与神气便在无尽的焦虑中悄然耗损,导致未老先衰。老祖宗的智慧早已点明:与其被虚妄的欲望裹挟,不如养精蓄锐,守护好自身的精气神。
更令人警醒的是,长期积压的不良情绪,会如乌云般凝聚,最终“气聚成形”,成为肿瘤。而化解这一危机的关键,便在于“不与人比,认识自我”。唯有接纳真实的自己,方能拥有平和的心态,将负面情绪拒之门外。
曾经,我“忍气吞声、不与人争”的处事哲学,常被人诟病为软弱无能。但如今,在《黄帝内经》中,发现还是迷人的老祖宗懂我,有一种穿越千年遇故人的温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