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悠然
01
上个月,浙江一小学发布公约,让家长们告别检查作业,不再为学生作业签字。公约中写到:“认真完成作业,是每一位同学的基本职责!我们想改变这样的作业场景:妈妈在身边唠叨不停,爸爸在桌旁眉头紧锁……从今天起,给我一方书桌,给我一份安静,我会成为作业的主人……”
公约引起了很多家长的讨论。事实上,我们很多家长不但批改作业,还介入到孩子写作业中。
我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负面例子。女儿写作业时,我在旁边监督,书写不工整,会唠叨;写字慢,还唠叨。
女儿写作业时,我坐在旁边看书,女儿有不会的字问我,立刻给解答,不会的字给她写出来,不会的题连步骤都写清楚。
但是女儿的成绩并没有进步,学习热情反而越来越低。
直到有一次,我去跟楼下邻居家商量点事,邻居的孩子问她题,她说“你再想想,实在想不出做个标记明天问老师。”她女儿学习很好,我以为跟她的辅导分不开,聊天才得知,她只负责签字,并不批改。从不给女儿讲题。女儿有不会的字,自己查字典,有不会的题自己想办法查资料或问老师。
女儿没法依赖她,就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每次作业做完也都是自己检查,自己批改。长此以往,她习惯遇到困难,先自己想办法,不但学习成绩好,在别的方面也表现出很强的学习能力。年龄比我女儿还小一岁,但表现的成熟而独立。
对比之下,我才发觉,女儿的懒,是我惯出来的。她觉得反正不会妈妈会给我讲,原本动动脑筋能想出的题也懒得思考了,原本查阅课本可以找到解题思路也懒得查了。在学习上的偷懒,被动让她根本没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态度不积极,成绩又怎能上的去。
想起尹建莉老师在她的书中也曾写过,入学最初几周,给孩子一些指导和提醒,让她尽快熟知一些基本的规则和做法。后来就没再管她——既不陪写,也不刻意检查她的作业,最多是提醒她一句:该写作业了。这不是家长不作为,而是意在培养她自己形成良好的写作业习惯。
人的天性是愿意遵从自己的思想,排斥来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形成儿童的自觉意识,也为了他更好地执行决定,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选择。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负责提供安静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剩下的就交还给孩子吧。
之前,因为孩子写作业慢,我总是不断催促,常常是我焦灼不安,她淡定自若。看到她不紧不慢的样子我就更抓狂,最后气的我大吼,她掉泪。两个人的关系也一度很紧张。现在,我给她买了定时器,由她自己安排时间,作业写不完,她就要自己承担这个责任。
遇到难题,我现在也只是提供一个思路,启发她自己思考。写作业速度虽然会暂时慢一点,但是我相信从长期来说,孩子会受益。少了家长的唠叨指责,她会在一次次写作业中慢慢学会自律,慢慢学会为自己负责。“我要学”才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大动力。
02
读书会上,一位有两个双胞胎儿子讲起她最近的感悟。
那天幼儿园老师布置了手工作业,家长要帮孩子做一个环保手袋。又要绘画,又要缝制,不善手工的她一派忙乱,何况她要缝制两个。因为第二日就要交,放了学她赶忙让两个孩子自己写作业,她在一旁开始缝制环保手袋。
过了一个小时,孩子们的作业做完了,她走过来检查,发现没有她的监督孩子们作业完成的很好。
她的两个孩子上幼儿园大班,她以前是那种事无巨细都要凡事亲力亲为的妈妈。孩子书包收拾不整齐她帮忙,鞋子没穿好她帮忙,就连孩子孩子们吃水果,她也会把苹果销了皮去掉核切成一牙一牙,把葡萄剥了皮去了籽放入小碗里。
孩子写作业,她帮孩子们把作业一项项拿出来,把笔摆好,一项项叮嘱。还要在旁边监督,防止两个人说话,搞小动作。
可是那天,她发现孩子们没有自己的帮忙,没有自己的监督,一样能把作业一项项写完,突然发现,孩子们一下子长大了,或者说,孩子们早已经具有这样的能力。只是她自己迟迟没有放手。
报道说,中国的妈妈活得最累。很多时候,有些累却是我们自找的。
我们把孩子视作珍宝,却忽视了他们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从出生开始,他们就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和能力在学习如何适应这个社会。
刚开始我们带着孩子去认识世界,帮着孩子去适应烦杂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缓慢放手地过程。可是很多家长淡忘了,我们介入到孩子的生活中,久久不肯撤离,却阻碍了孩子认识世界,发展自我的脚步。
03
我们与孩子的这场缘分,最终是要分离的。他会渐渐长大,需要更广阔的天空,我们望着他的背影,告诉自己不必追。
三岁之前,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三岁之后,开始学会慢慢放手,让他习得适应这生活的能力,鼓起他探索这世界的勇气。
一岁的时候,她笨拙地拿着勺子,努力将食物往嘴里送;三岁的时候,她笨笨的小手试着将扣子穿过扣眼,一遍遍尝试;五岁的时候,她想将系鞋带,笨笨的手指试图系出蝴蝶结;…… 你只需在旁边静静等候,看着她一遍遍尝试,她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练习和技巧。
只是我们太多家长都会走过去,“宝贝,你还小,妈妈来帮你吧。”孩子最初的探索精神,和练习机会就这样被热心的妈妈打击掉了。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写道:“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孩子的慢,是他在用自己的速度去探索,去尝试。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但是必须经历的。我们所谓的快,往往是拔苗助长,剥削了孩子宝贵的锻炼自我的机会,剥削了孩子探索的成就感。让孩子依赖上我们,却在成年之后,埋怨,这孩子怎么长不大,怎么成了巨婴。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出于希望她有个有前途的未来,而不断地去包办,去设计,去控制孩子。很多人会觉得,我都是为了孩子好,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这是爱孩子的表现。但是,很多人都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想一下,他是否需要这些?他是否真的需要你的帮助?
就是在我们一次次“这样都是为了你好”的目的下,我们正在一点点剥夺孩子自我功能的剥夺。
做父母,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从孩子的生活中一点点慢慢退出,学会做一个偷懒的妈妈,把孩子的生活还给孩子,让他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转发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作者简介:悠然 曾经的媒体人,现全职陪伴两个孩子成长,正面管教实践者。在纷杂的生活间隙,依然有仰望蓝天的憧憬,文字或许是最好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