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的逻辑》(十七)

《课程的逻辑》(十七)

作者: 春秋文章 | 来源:发表于2018-04-05 08:30 被阅读0次

一、新课程下的教学

新课程实施以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理论主要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其基本模式是: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这种教学理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培养学生全面成长的要求来衡量,其弊端也凸现出来。新课程的实施就是力图从根本上转变这种教学理论和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改革的价值

新课程秉持的是“整体教育观”,促进学生成为一个“整体的人”,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的存在的完整性,二是人的生成的完整性。即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人的发展是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过程。

从“人的存在”看,传统的教学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存在的整体性,学校教学只注重理性知识的传授,高度“制度化”、“科层化”使得学生学生的完整生活被割裂和肢解,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和谐发展。新课程体系就是要冲破原有僵化的思维,贯彻个体、自然、社会有机统一的原则,旨在促进“整体的人”的发展的培养目标。

从“人的生成”看,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智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做人。长久以来,学校课程专注于理性知识的传习,忽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精神需求。但教育的功效在于人的人格塑造和人的精神转变“教育非它,乃是灵魂转向”。新课程把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人格建构作为具体目标,通过zhidin国家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最低的、共同的要求,而不是原有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最高学习标准,新课程彰显出对学生的精神构建和人格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新课程下教学改革路径

1.教师的教学创新:课程意识和教学意识的觉醒;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生活的重塑。

2.学生的学习革命:学习的三位一体论(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学习方式的转变(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学生生活的改造。

3.课程资源的开发: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坚持优先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多种多样。

4.新型教学文化的创造:对话文化、合作文化、探究文化等,即从“记忆型教学文化”转向“思维型教学文化”。

相关文章

  • 《课程的逻辑》(十七)

    一、新课程下的教学 新课程实施以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理论主要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其基本模式是:复习旧...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七)

    第十七章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 价值取向及路径 新课程力图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教学的片面看法,重建教、学、...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七

    ——从“合科教学”到“综合教学”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信息化的社会使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社会对人...

  • “课程的逻辑”观后感十七

    学习,原本就居混沌的综合的。“合科学习法”专章强调,仅单纯地.合科地抓取材料,用传统的他律性教育思想去处理...

  •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十七

    “合科教学”是在批判“分科教学”基础上确立起来的旨在综合学校课程的全部(或一部分)而倡导的新型教学方式,在...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七)

    两年前,孩子一年级入学时,学校成立两个实验班,就是采用“合科教学”的方式,根据不同的场景一节课同时学习语文、...

  • 课程的逻辑 读书笔记十七

    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学科体系逐渐被打破,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纬线学科等迅速兴起。...

  • 课程的逻辑 读书笔记十七

    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学科体系逐渐被打破,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纬线学科等迅速兴起。...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七

    第十六章:《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 一、教学:“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这是当然...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七)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新内涵 我国的教学理论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十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ufl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