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味找茬好吗
上午听了一节小组评价课,《狼》作为一篇文言文,自然离不了“言”。授课教师自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理解文意上。
在整堂课上,教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个环节采用了“找茬”的教学方法。
朗读环节中,一生读,老师让其它学生来挑错,读错的音,读断的句。
翻译理解文意环节,一生翻译一段,其它学生来找茬,挑出翻译错误的地方。
看图复述故事环节,一生复述,众生齐找茬。
一听给别人挑错,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畅所欲言,找茬无数。课堂上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多了,认真听课的学生也多了。因为只有认真听别人的发言才能找到别人的错误。整堂课教师创设了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敢说、敢想、敢做、敢争论、敢质疑的精神,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了生生互动,思维的碰撞和升华。
但作为观课者,看着热闹的课堂,我在想,那个被找茬者此刻在课堂上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人性中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教育更是一种心灵的教育,是一种关爱和尊重。被找茬者站在课堂上被无数的学生指出了他回答中的无数个错误,无异于被钉在十字架上,任人宰割,再撒上一把盐。
如果是我,也许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也许以后的课堂上我不再举手回答问题,也许以后我就不再喜欢上语文课……一切的一切也许都缘于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一旦把孩子的自尊踩在脚下,无异于把学生推到了老师的对立面。
课堂上怎样对待孩子的回答,肖培东老师说过,好的课堂要用问题来推动,要问成一个个探究性的问题,能思辨的,能辩可争的问题。而现今课堂上有太多的圈套式的伪问题,老师的提问不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只是为了从学生嘴里掏出一个个预期的所谓的标准的答案。
找茬虽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应该先给予鼓励以及肯定性的评价,再委婉地指出他思维的漏洞。
肖培东老师在教授《沙之书》一课,在讨论“生活里类似于‘沙之书’一样的东西这一环节中,一位学生说:“想不起来。”肖老师说:“真的想不起来?”学生局促回答:“真的想不起来。”肖老师此时竟然秒回道:“听到没有,这就是最好的答案。想不起来,人这一辈子想不起来的东西、不知道的东西多吗?”学生齐答:“多。”肖老师继续解说:“所以,对未知事物的探究也像是一本“沙之书”,她现身说法告诉了我们。人生中有许多想不明白的事,我们的困惑就是一本‘沙之书'。”
对于学生的沉默,学生的回答不准确,肖培东老师没有呵斥,没有批评,更没有发动学生来找茬,而是巧妙的呵护了学生幼小的心灵。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尊重学生的独特思维,努力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尊重学生的心灵,真正唤醒学生的生命思考。
窦桂梅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语文当为心灵奠基,我们最终的语文价值取向是从精神文化层面关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而不是就语文而学习语文。
爱因斯坦说,当你忘掉学校学的所有东西后,剩下的便是教育。
愿我们的教育能够在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留有更多的痕迹!
给学生一味找茬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