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从事多年教育教学的我来说,从来不敢谈及教育问题,觉得这是一个很大很严肃的问题,但多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让我痛心疾首,不吐槽一下不为快。
看过有关教育的文章不少,但越看越觉得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如井底之蛙望月。教育改革一直在提,教育模式,评价体系一直在变,但,教育,一直致力于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大的方针政策没啥问题,可实际行动起来,就大相径庭——城市学校,确实培养出了一批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乡村呢,大面积的应试教育,这个目标仅是学校层面上的,而不是学生层面上的,重智育而轻其他,虽然为此目标加大了考核科目,可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不是为增强体质而加强体育课;不是为培养良好品质而开设思政课;不会为提高审美情趣而上美术课;更不是为学会劳动技能而组织劳动课。能上的都要应试,不上的都被占用。况且,还有不少“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学生,或者一味只知道学习的书呆子,更有一群干脆不爱学习的学生。这样的状况下,怎么实现全面发展?
但每个孩子真得人人全面发展吗?这是大的目标,我们不能学校逼,老师逼,家长逼着让他们都全面发展。平时,看着班上那些跟不上学习,不爱学习,学习习惯很差的孩子,我就苦恼——是孩子的问题?老师的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我脑洞大开,异想天开:为何不设立一种特殊学校,专门针对这些问题学生,不用逼着他们去学习,从入校开始,先培养学习的兴趣,良好的习惯,不先从枯燥的文化课开始,从他们的喜好开始,如爱运动,爱花草,爱唱歌等,实在找不到喜好的,再慢慢发掘;然后,早上开设适当的文化课,下午个人喜好分组活动。学校老师,我觉得各行各业的都可以有,不是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嘛,既然最终总有一大部分孩子走入了三百六十行里,为何不从小就让他们学习、发展。苦逼式的应试教育下,让他们从学校出来后学无所成,又得经历多少失败与挫折,跌跌撞撞才能找到一份工作。我只能这样瞎想、空想,可对现实的教育,实在不喜欢。
最近,唐江澎校长的视频传遍网络:好的教育应该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其实唐校长说得挺保守的,虽然是即兴发言,但他仍然加了两个限制语。一是“好的教育”,如果现实没做到,那就是现在的教育,很难说是“好的教育”,或者说离“好的教育”还有一点距离。二是“应该”,应该是应然,不是实然。所以,唐校长所说的,也只是教育的奋斗目标而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再说说教师减负,以前的老师两支粉笔头,一本教案本,安心搞教育,也没减负也没说教出的学生就不优秀。现在,大谈特谈减负,好,先不说减的,先说加的——粉笔头、教案本没变,还得做课件,督导检查、考核评比、控辍保学、精准扶贫、贫困生资助、大学生要账、教师信息管理、学生学籍管理、学生营养餐、各种APP关注学习、普通话进村宣传……老师顾不上学生搞教育,忙得焦头烂额,整山整山的文件夹、档案盒,一次一次的摆拍留影存档,大小活动都要美篇,所谓的“擦粉要往脸上擦”。每次装模作样地拍照时,我对着镜头是那么自然,心里实在是五味杂陈。
减负减了什么?能不能然后老师安心教学?能不能让学校安静下来搞教育?不但不行,大有越演越烈之势。为了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人家是这样说的)学校轰轰烈烈地推行绩效工资,好嘛,教师积极性没提高,反而内部矛盾越来越多,教师怨声载道。本来嘛,掏出自己兜里的前放在一起重新分配,割谁肉谁疼。网上喊了多年的教师工资不得低于公务员的话,顶多起点望梅止渴的作用,但“狼来了”喊多了,也就再没人信了。
没有减负,反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什么取消两个假期啊,带薪休假啊,延长在校时间啊,老师如果像其他公务员那样朝九晚五的话,我不知道我们未来的花朵是不是会更加娇嫩呢?农村中小学,放学基本上都在五点半以后了,不知道延长到几点社会才满意?
不过,也有诈一听很诱人的提议:最近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出台全国教师统一着装规范标准,并为全国教师配统一服装;统一为每位教师设定一个编号,这样更有仪式感和庄重感,便于管理。哇,很高大上啊,但,统一着装可行吗?费用谁承担?体育老师也穿西装吗?上操和上课穿着一样吗?换衣服来得及吗?还有提到变学制为522的,提高学校男教师的比例,提议退伍军人当老师,一条一条有关教育的信息多起来,能不能实行先不说,但至少全民对教育的关注度是越来越高了,已经有不少教育改革先行者,他们戴着镣铐跳舞,他们在努力,虽不能改变大的气候,但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变一些现状,这是东方的鱼肚白,总会照醒一些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