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一口气读完了鹤立同学为我带来的英国女作家雷秋乔伊斯的小说《一个人的朝圣》,思绪漂游在英格兰广袤的原野和无垠的星空,与男主哈罗德一起远行,完成一场心灵的洗礼。
故事情节非常简单:
哈罗德,一位60岁的退休老人,偶然一天收到一封来自多年前的同事好友奎妮的信,信中说,奎妮患了重病危在旦夕。哈罗德在给她寄回信的过程中受到一位加油站姑娘的启发,决定步行前往,亲自去看望她。带着这样的信念,他靠着一双破帆船鞋,历时87天,步行627公里,完成了一次人生的朝圣之旅,实现了一次自我心灵的救赎和灵魂的摆渡。
(一)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一生来治愈。
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学界的开山鼻祖弗洛伊德认为童年时期习得的情绪经验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就拿自卑这件事来说,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他总是会在不同场合莫名其妙的感到自卑,这可能就与他童年时期遭受的经历有关。
文中的哈罗德就是这样的一个拥有着不幸童年和少年的孩子。幼年时,父亲酗酒,不务正业,母亲不堪忍受早早离开,十六岁就被父亲赶出家门。后来在酿酒厂做销售,认识了现在的妻子莫林,有了儿子戴维。本该苦尽甘来幸福触手可及,但他不懂爱,不会爱,完全不知道怎样做丈夫和父亲——妻子痛恨他,儿子瞧不起他。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哈罗德失败的人生:分居的老伴,名存实亡的婚姻,抑郁症自杀的儿子,随风而逝的友情——他像一只乌龟把头深深缩进壳里,深深的自责,无助的放弃,无法融入的世界。
哈罗德的治愈来自这次一个人的旅程。
一边行走,一边寻找;一边回忆,一边思考。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走在通往码头的路上,真相如刺破黑暗的光线袭来”。
旅途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看到了不同的故事和对白。他在别人的嘲笑中继续前行,饥饿时也有好心人提供帮助,受伤时有护士为他包扎,并送他指南针等户外设备,后来追随者越来越多,使行程不再单纯,变成了抢头条爆款新闻,哈罗德被遗弃之后也曾崩溃,告诉莫林“坚持不下去了”,是莫林的鼓励让他坚持下去,“继续走,别停下来”;最终哈罗德成功抵达疗养院,见到了身患重病的奎妮,给了她生命中最后的温暖和慰藉。
说起朝圣,让我想起一年一度的百万穆斯林在麦加大规模的朝觐活动,想起了布达拉宫前无数圣徒们一步一叩首的叩拜心中的圣地的情形。对于《一个人的朝圣》中的哈罗德而言,朝圣是他从出发到见到奎妮这一路走来,一步一步的走到目的地的属于他自己的朝圣,是他一个人心灵的救赎和灵魂的摆渡。

(二)对于夫妻,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近在咫尺却无法敞开心扉交流;对于子女,最深的痛莫过于心中的爱冻结在长年累月的沉默里。
当夫妻之间失去感情的沟通交流,深陷彷徨无助自怨自艾时,危机已经潜伏其中了。哈罗德和妻子莫林有三次大的情感危机:
一是儿子幼时不慎游入深海,危急之中哈罗德却忙着解开鞋带再下水救儿子,这让莫林难以理解,亲生儿子落水,父亲不该舍命相救吗?
二是儿子毕业典礼,夫妻二人盛装提前到剑桥大学礼堂外等了两个小时也没有等到儿子,原因是记错了地点。这成了他们一生特别遗憾的事情。
三是儿子离世,哈德罗甚至没有跟儿子做最后的告别,夫妻矛盾进一步激化,最后分居,形同陌路,同一屋檐下,互不打扰。
在哈罗德旅行的87天里,莫林也回顾反思了很多,从开始的不解愤怒到后来慢慢理解,最终明白,哈罗德不是不爱他们的儿子,而是不会表达爱。最后决定与他一起,好好生活。“她忍过这些年,是因为无论和哈罗德在一起多孤独,没有他的世界会更孤单”。
这像极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总是忽略身边最亲近的人,把最坏的脾气留给最亲的人,那是因为我们心中明白,对方不会离开自己,所以就尽可能的展露自己乖戾的一面。
其实不是的,一天天的冷漠,一天天的沉默,一天天的失望,慢慢就会累积成心中难以逾越的高墙,形成心中致命的伤。
既相爱,何相伤?家不是出气发泄的地方,爱人也不是出气筒。爱情里没有输赢,没有对错,没有规则,唯有包容理解,任时光往返,你我依然眉目如初,还是从前模样。相爱不易,且行且珍惜!
《一个人的朝圣》,我们都需要他温暖而勇敢的相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