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下有没有见过羊拉屎?
敝人家乡有一种畜生名伶关中奶山羊,逢降羔若干只之后进入哺乳期,乳房膨胀饱满像木瓜,蓬蓬焉坠于胯下,乳汁除足够喂养三两只羊羔之外,仍有大量富余。味美甘醇,成为固态奶粉没有普及时哺育乡野楞娃的主要流食。而奶山羊拉屎刚恐怕是仅次于壮硕乳房的大观——边走边拉,一颗颗黑绿小球浑圆饱满,一路稀稀拉拉洒满经过的田间地头。用一首日本人的诗句来形容最为贴切——“一线断绝,落落磊磊”。
晚间灌得几杯猫尿脑子里不知怎么冒也一个问题问了下自己:为什么秦嬴政不用现成的“王”或者“天子”来称呼自己的至尊地位?
答案其实我就想到一个词,不屑。
但却并不满足对这一句话的阐释,便稀稀拉拉生出若干羊屎蛋,铺得满地,壮观与否,只能看合不合各位看官的胃口了。
战国开始的年代
热力学定律这种玩意,按理说属于科学范畴,在描述上就应该相当精准,但是却碍于统计学的各种不靠谱,重要的第一定律居然变成了开尔文说法和克劳修斯说法这种相当别扭的玩意。
历史则更神奇,只要你有一杆笔,能写出花样文章,一人一个说法是常有的事。战国时期三家分晋这样的重要历史事件,就更是描述多多。
说秦始皇的称谓为什么要提到三家分晋?话说春秋之后是战国,而恰恰是战国的开始的三家分晋把“王”这两个称谓的B格大大的降了下来。
史学界对战国时代的开端有不同的看法,其一是将《春秋》的截至年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定位为春秋时代的结束。韩城人司马迁就是以此为据,从周敬王死后继位的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475年开始编写六国年表,我们的中学历史课本就是以这个年代来划分春秋和战国。
另一种说法是来自另一位司马氏,《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他认为《春秋》这本书的截至时间完全只是孔子自己的年代局限,后面的事你没看到你就胡乱给历史划分年代未免有点过于自大,而三家分晋之事的意义远大于《春秋》截止的时间。于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被瓜分并且赵魏韩三家被周天子承认为正式的国君的时间,才是战国真正开始的时间,毕竟主角真正登场了嘛。
主家积弱内贼难防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人类历史时代划分中有一个阶段称之为封建社会,而郭先生沫若则据此将中国的历史从夏以降至清以前统统划归了封建时代,这在中考历史试卷里当然毋庸置疑是正确答案,但是考据真正的历史则有大量的史学大佬反对。
所谓封建者,“命于下国封建厥福”,是最高统治者将血缘贵族、有功大将层层分封,授予大小不等的区域,占有土地和农民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且不说马克思的考察是否局限于欧洲历史,即使考察到中国秦统一之时,也必然不能将中央帝国集权的国家划分到封建制度之列。而战国之前的周天子治下,则完全符合封建制的定义和形态。
春秋时代就是一个分封建制的制度,周天子高高在上但是仅仅享有“镐京”的治理权,其他地区则分封给开国有功的大臣或者跟国君关系密切的兄弟们。比如大家熟悉的姜子牙姜尚,就封在山东,诸侯国叫做齐,这个诸侯国以后的主人就世代姓姜。但是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主姓家族难免出些三代单传啊,继承人阳痿啊之类的问题,叔侄篡位、堂兄弟杀戮就在所难免了。
到后来,出现了职业经理人,也就是掌握权力的重卿贵臣,每个国家都会有这样帮助主家治理天下过程中掌握了实权的士大夫家族。他们实力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就难免生出二心。当时也没有以出资确定董事会投票权的股份制产生,二五仔篡位开始成了气候。
处于现在山西地界的晋朝最先形成大夫强过国君的形势。
四家分晋的故事
晋国当时把持朝政的一共有六个最强大家族,所谓晋六卿是也:范、中行、智、赵、韩、魏。范和中行两家在历史上蹦达的时间不长,没成什么气候就因为各种原因没落了,剩下了四大家族智、赵、韩、魏。
智这个姓氏也是够讽刺的,不知道是写历史的御史大人信手拈来的还是真有其事,此家族偏偏名为智而灭于不智。
智家掌门人智宣子为自己死后挑选了一个继承人,叫智瑶。这个继承人在公示期里就备受家族弹劾,一致的评语是此人能当奥运会铁人三项冠军而且智力上佳,但是心地不仁嚣张跋扈。但是这个老掌门智宣子也是猪油蒙了心眼,执意传位,作死者必死啊。
智瑶上位就展示了自己超凡的智力和胆识,通过自己的实力战绩,挣得大量政治资本,风头一时盖过了晋国最大的势力赵氏。然后就开始不智了。玉皇大帝欲让人死亡必先让其疯狂,这位仁兄内心里嚣张跋扈的特点开始占据了上风,他居然疯狂到跑去问韩魏赵三家要地盘。
讨地盘这段其实就是《左传》擅长的传统题材——谋士要出场发声。《左传》里是这么描述的,智瑶问韩家韩康子要地,韩康子的谋士段规说:“咱给。给完了智瑶觉得占了便宜,以他的性格一定还会去问别人要,别人不给他们就打起来,到时候咱们就从中取利。”智瑶又问魏家魏桓子要地,魏桓子的谋士任章也出了一样的主意。
这时候事就来了,如果赵家赵襄子他老先生也给了,这事不就和平解决了吗?哪有那么容易,赵是什么家族?赵襄子的父亲赵简子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晋国对外的国际事务都是赵简子出面解决,《史记》里非常直接的说“赵名晋卿,实专晋权”,你一个暴发户刚有俩糟钱,就跑老子头上动土?干你!
智氏当时也很厉害了,干他并不容易。而且智瑶的参谋们用了一招中国人最熟悉的计谋,简化版本的合纵连横,也就是太祖怹老人家常用最的“拉一派打一派”。
智氏当时已经膨胀到了极点,正好魏韩两家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三家一拍即合,联合起来攻打赵国。赵家实力虽强但毕竟双拳难敌六手,眼看被打得命悬一线。就在这时轴心国祸起萧墙,魏韩倒戈,智氏族灭,退出了分割晋国的历史序列。
魏韩倒戈这段,各种史书里都不知道从哪考据来的原因,描写得很有意思,不得不在这里赘文一段。
“智伯行水,魏恒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要以亡人国也。”恒子肘康子,康子履恒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古代打仗可是有讲究的,尤其是礼崩乐坏之前,师出必有名,所有的攻击手段也都必须在正义的幌子下面来进行,什么毒气战细菌战是万万不能的,水攻淹城这事伤天害理死伤平民,何况还是内战。智瑶一定是像我一样灌了几杯猫尿昏了头,当着韩康子和魏桓子的面洋洋得意的说掘河发大水淹城可以亡国。这俩老油子略一思考就知道,自己老家的城也是傍水而建,你这个没人性的家伙要跟我们打起来还不是得用水灌这一招,于是魏恒子用胳膊肘顶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踩了一下魏恒子的脚趾头,俩人交换眼色,当时就倒戈了。
当天晚上韩魏就秘派使者暗通曲款与赵约定了日期,一举拿下智氏瓜分了晋国,赵家向死犹存。
公元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其实这已经是四家你死我活的斗争结束后五十年的事了。
新诸侯出现 周礼崩
三家分晋的事实在当时的国际法惯例里,远没有周天子的承认来的直接,周天子承认了三家成为新的诸侯国,代表着周礼自此彻底失去天下律法的威严。
周天子?天下共主也。他是当时最重要的社会律法、最根本的社会规范“礼”的守卫者,他用强力来保证“礼”不被破坏,只有“礼”在,周天下就存在。天子是天子、诸侯是诸侯、臣子是臣子,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既不能逃避也不能僭越,而赵魏韩三家作为臣子以诸侯自居就是僭越,天子作为礼的象征和守卫者,理应谴责和讨伐。
春秋后期,周天子困于镐京,弱到自身吃粮都困难,还指望承认了之后他们三家赏口饭吃呢,哪有勇气去谴责,哪有实力去讨伐?对它们给予承认,就是挖了礼的墙角,天子承认三家的诸侯地位,是周礼彻底崩坏的标志。
到后来齐国国君由姜换田,虽没有得到周天子的承认,天下已经达成一定的共识了。
公元前334年,魏国和齐国两国国君在徐州会面,互相捧对方,互相称王,连“却之者三”的样子都懒得做了,他们互相承认了主权国家的地位并建立外资关系,对周天子根本无视。历史上这事叫作“魏齐会徐州相王”。
始皇帝不做王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看出来了,开始的时候,天子封诸侯为王,后来有乱臣贼子篡位导致周礼崩坏而被封为王,再后来二五仔们互相作个揖,你叫我是王我叫你是王,于是就成了王。
王的封号越来越廉价,成为王已经不是一个天下共主追求的目标了,最后连宋国、中山国这种芝麻绿豆大小的国家都以王自居,曾经为周天子抵挡西戎进京勤王的秦国,统一六国之后怎么可能甘于继续保留王的称号呢?而天子已经那副德行了,鬼才愿意把自己叫天子。
发明一个新的称号吧,“来人,宣李斯觐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