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
故乡的河与城

故乡的河与城

作者: 莫默默mo | 来源:发表于2020-04-22 15:48 被阅读0次

故乡的河与城

        清明节前夕,父亲来电,催促我回乡。“政府要拆除‘边城’了,你祖母将尸骨无存,尽快回来安置”。那边是父亲急促的语气。

      父亲所说的“边城”,是横亘于广西上林县城东郊2里外我的家乡云温村和邻近村庄广阔田峒间围筑的一座已废弃的古城墙。“边城”就是“城边”的意思,壮语方言一般是中心成分在前,修饰成分在后,要倒过来理解。例如汉语的公鸡我们壮语叫“鸡公”,猪肉壮语是“肉猪”。同理,“云温村”汉译应是“温人村”,指的是姓温的人居住的村庄(云,壮音,即“人”),一般以迁徙最早或居住人口最多的姓氏起名,此不赘述了。

         边城”占地面积超千亩,为近圆形土夯建筑,底宽约8米,顶宽及墙高均约4米,周长约3000米。其东南界近云周屯,西与云马屯接壤,西面紧靠云莫屯,东面、东北面濒临澄江河。江北有天然屏障凤凰山脉,地势堪为守城要地。据年老长辈们回忆,城墙内东、南、西、北角原各有一城门,随着频繁战乱和缺乏保护现已损毁不复存在,仅在西南角保留有一处残存的石砌墙基。

         年幼时的我并不了解这座围城的背景,年长的祖辈们似乎也刻意地避谈有关它的话题。至少在大学毕业前,我对它的历史一无所知。只记得小时候父亲反复叮嘱,无论外出玩耍、割草放牧,还是捉鱼摸虾、摘果挖薯,必须以“边城”为界,绝不能翻越城墙,否则家法严惩。有次我和村里几个小伙伴到城墙边采摘野稔果,不慎踢翻一个破瓦罐,露出一个骷髅头和一堆白骨,吓得我们魂飞魄散、连哭带喊地跑回家了。此后我才了解,城墙周边是乡亲们用来临时寄存尚未找到安葬地的亲人尸骨的地方,几百年至今如此。后来我从村里小学考上县里的重点中学,每周上学要踩着自行车路过“边城”,每每想起那次惊悚的遭遇,都不禁加快步伐,唯恐避之不及。祖母逝世后,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安葬墓地,父亲按照风俗习惯照例将她的骨骸寄放在城墙边上。

        我的家乡云温村就在“边城”的西北面,那里有一条逶迤秀丽的澄江河绕村而过。在有关故乡的所有记忆中,始终离不开这座废弃的“边城”和那条清澈的河水。

      澄江河发源于大明山主峰龙头山,经蜿蜒流淌峡谷中,冲刷着尽是圆形鹅卵石的河床缓缓流淌,于上、下水源会合后流经上林县城,再从县城盘旋向东拐进我的村。其实这条貌似毫不起眼的小河,在古代文人墨客中也留下了经典诗篇。据考证,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浪淘沙》“其六”中写道“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描写的正是唐代澄州(今上林县)劳动人民在澄江河中淘金的辛酸血泪史。彼时,他和好友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分别被谪贬至连州和柳州,心情抑郁之际途经此地而作。莫非,梦得先生当年正是站在我家乡的村口,遥望河中我的壮族先祖们忙碌劳作而吟出的千古名句吧!

      由此可见,上林人民淘金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唐代,而下河淘金这种辛苦的劳动,千百年来也正是上林人民的传统习俗。由于擅长淘金术,为了那一捧金灿灿的金沙,一代又一代的上林先辈们,在祖国大江南北不辞劳苦、四处寻金,前仆后继。甚至数以万计的上林人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历尽艰辛,先后来到非洲西部盛产黄金的加纳、津巴布韦、喀麦隆等国,战天斗地、克服瘟疫、与困难和危险做斗争。目前在我的村里,包括堂弟在内的上百号人,依然还坚守在非洲的西海岸,为了心中的黄金梦而奋斗打拼。

        奇妙的是,这条澄江河经过我的村庄时似乎故意拐了个弯,绕了半个圈,冲积成一个近千亩呈半岛形的草坪,城里人称之为云温大草坪,然后才流入清水河,又从清水河汇入红水河,再注入西江后滚滚东流入海。其实,在我的村庄,祖辈们给这条河另取了一个名字叫野马河,而这片草坪,祖辈们叫它野马滩。如今向往县城生活的年轻后辈们大都不记得这些名称,都学着城里人改口了,也只有像我这些怀旧的中年人才会偶尔回忆起小时候老人们给我们讲古,讲述的那些关于野马河和野马滩的奇人怪事。

        关于野马河、野马滩名字之由来已无从考证,也注定必将退出人们的记忆。但我还记得孩童时,全村户户养马,以马为主要劳动力。父亲就先后养了3匹枣红色的骏马,似乎他对枣红色的马儿情有独钟。每天从早晨到傍晚,大草坪上都放养着上百匹膘肥体壮的骏马。我童年的小学,就建在野马滩的坡地上。那是一座三层楼房,高高矗立在草地之上,洁白色的墙壁和幽绿色的青草、清澈见底的河水相互映衬,一群群骏马在草地上追逐奔跑,构成了一幅南方少见的草原景色。每天课间休息时间,我们都会跑出校门,在河边草地上追逐、嬉戏,胆大的同学甚至骑在马背上任其驰骋。河岸边总是拴着几只独木船,是村中捕鱼户打渔用的。一些同学还偷偷解开绳子,划船到河对岸寻找野果。

       可是,记忆之中也有伤痛。印象最深刻的是二十多年前的一场山洪暴发夺去了我一个叔辈的生命。那天他劳动归来,牵马过河时不幸被冲入急流旋涡中不知所向。十多年前我的一个9岁大的侄儿在河边玩水时,被松动的沙砺滑入河中失去幼小生命。在我学会游泳前,这条河也好几次差点结束我的生命。尤其有次我从岸边的大榕树上不慎跌落河中,在生命垂危之际幸获村民相救。野马河凶神恶煞的样子让我至今仍梦魇连连。

       故乡的城、故乡的河,成为我记忆深处的永不磨灭的烙印,是奔波在外游子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挂念。记得祖母骨骸寄放“边城”的那一年,正值我刚参加工作,全家人伫立城墙边,父亲庄重严肃地对我说:你是壮乡农村的孩子,对待工作,劲儿要像家里的枣红马一样肯干;对待同事,心胸要像澄江的水一样明净;对待诱惑,意志要像这堵城墙一样坚硬。离家20多年以来,无论外面如何风风雨雨,无论自己受到怎样的委屈误解,那条清澈的河流、那堵厚重的城墙、那句深沉的叮咛始终给我洗涤心灵、增强信心、指明方向、遮风避雨。

       工作以后,对故乡的思念日增,对“边城”探究的欲望逾强,促使我加深对家乡的研究。我通过搜集资料、查找档案,努力去揭开这座“边城”的神秘面纱。依据这些线索,眼前的“边城”逐渐清晰,脑海中开始勾勒出一幅尘封百年、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壮族先民抗争画面!原来这个空无一物、废墟一般、毫不起眼的“边城”竟然充满了壮族先民的血泪,竟然一度改变了明代广西的政治格局,竟然事关古代“圣贤”之一王阳明生死和声誉的最后一战!

     根据史料记载,家乡的这个“边城”始建于明代,用于屯兵之所,原称南丹卫。《上林县志》记载:“明代武职,“卫”、“所”皆隶都司,而都司又皆隶五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在京,在外为广西都司,其属有南丹卫”。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明朝平定南丹莫氏土司叛乱后,先在现在的南丹县设立南丹卫;永乐二年(公元1404 年) 迁至上林县城东,仍叫南丹卫,也就是家乡的这个“边城”。

       南丹卫迁至上林,是出于镇压农民起义之需要。彼时上林县是明中叶至万历间八寨起义主要活动地区之一,当地壮瑶农民不堪忍受剥削压迫、揭竿而起、反抗朝廷,纷纷举兵造反,声势浩大,朝廷震动。明朝政府多次派兵镇压未成,故决定将南丹卫移置上林,设立军事要塞、修筑城墙防务,以南丹卫为据地集结重兵强力管控。成化六年(1470年),右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韩雍率领官兵十六万进行“围剿”,八寨起义军稍受挫折后仍坚持斗争。为了彻底剿灭八寨农民起义军,明政府使出最后“杀手锏”,重用暮年之时的南京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两广总督兼巡抚王阳明(守仁)率兵出征,于嘉靖七年(1528年)亲自坐镇上林,为扫清八寨起义进行人生的最后一战。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他到广西后,为打击农民起义军,一再向部下申令,对农民起义军必须“悉拔根苗,无遗后患”。据王阳明所著《王文成公全书》卷一五(八寨、大藤峡捷音疏)记载:嘉靖七年,镇压八寨、大藤峡壮瑶农民起义时,共擒获将士三千多名,家属一千多名,全部斩杀。靠这样的屠杀和偷袭方法,王阳明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把八寨起义镇压下去了。根据王阳明给武宗的奏疏中记载,被他杀害的起义军达11728人之多。这个自诩“知行合一”的心学大儒、古代“圣贤”,双手却沾满了壮瑶人民的累累鲜血。他所谓的“致良知”理念,也只不过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工具罢了!攻下八寨之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病逝于途中的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

       如今,上林县政府正在挖掘南丹卫历史底蕴,通过招商引资、拆旧建新,将家乡的“边城”遗址规划建设成具有明、清军事文化和壮族老家文化特色的卫城文化主题小镇,构建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以文化产业为核心,以养生产业为平台和消费载体的产业发展体系。到时人们不仅能感受到卫城昔年的恢宏壮观,同时更能体验到生态环境一流、文化气息浓郁、服务配套完善的卫城特色文旅小镇。野马河畔的大草坪也计划开辟成国家湿地公园,为上林县人民提供新的休闲场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无可厚非,我们作为家乡人表示赞同、大力支持。但是,我恳切期待的是,政府不仅要将南丹卫建成一个旅游观光场所,还要融入革命主题教育内涵,多挖掘、收集八寨农民起义史料文物、人物事迹,祭奠壮瑶先民,以此慰藉长眠此地的农民革命志士。

         安置好祖母骸骨后,我驱车离开家乡。沿途到处是轰隆作响的推土机、挖掘机和压路机,一辆又一辆运输车来回穿梭,一堵又一堵旧城墙轰然倒下,那些古老的青砖壁瓦即将被彻底地碾压在新城之下。我回头凝望着这座即将被摧毁的“边城”,俯视着这条生我养我的母亲河,不禁再次回想起400多年前王阳明带领千军万马,在这片土地上杀戮屠城,多少壮族先民倒在城墙边,鲜血染红了澄江河,那嘶叫的战马,在空旷的河滩上惊慌失措。我似乎顿然领悟了我的壮族祖辈们为什么叫这条河流为野马河,叫那片草地为野马滩,为什么对家乡的“边城”讳莫如深。我期冀我的后辈们,当你们学着别人把王阳明当作圣贤先知顶礼膜拜的时候,也请别忘记那些不畏强权、反对压迫、奋起抗争而倒在血泊中的壮瑶先民们。

相关文章

  • 故乡的河与城

    故乡的河与城 清明节前夕,父亲来电,催促我回乡。“政府要拆除‘边城’了,你祖母将尸骨无存,尽快回来安置”。...

  • 故乡的山 故乡的河

    故乡的山 故乡的河 故乡的山, 傍河贮立, 城依其间。 那就是米芾笔下的:第一山”! 故乡的河, 山前流淌, 造福...

  • 河与故乡

    许多作家心中都有一条河 承载信仰 流淌思想 它是心灵的守望 也是永远的远方 许多作家心中都有一个故乡 存在梦里 浮...

  • 孔雀河——流过我故乡的河

    新疆穿城而过的河很少,孔雀河就是这样一条河。她不仅穿越了梨城库尔勒,也穿过了我故乡的小镇。 我家在离库尔勒市区大约...

  • 鸿雁河畔永安塔

    戈壁明珠,山水梨城。 天鹅故乡,酷而乐市。 孔雀河走过,天鹅河去过,杜鹃河路过,唯有鸿雁河还没一睹芳容。 下午沿河...

  • 故乡的山河

    故乡的山,故乡的河, 故乡的山与河, 是我心底永远最美的歌。 温暖的牛背, 最是我童年的欢乐。 哥,骑稳了, 牛在...

  • 故乡的树与河

    当窗外的老树收敛起长发, 准备与我同行, 在子夜便悄悄地顺着月光, 跌倒在地, 然后,大大方方地走进我的心里。 思...

  • 故乡的民性

    故乡三面环河,南临古长城。河似弓,城是弦。弓弦以北是东西横贯的阴山。倚山水,接城垣,故乡乃形胜之地。 ...

  • 读书 | 《呼兰河传》书评

    简介:《呼兰河传》写成于1940年,是萧红最后的著作。呼兰河城是萧红的故乡,是她童年生活的地方。小说共七章,细致地...

  • 思故乡

    思故乡 -2018年林子思念故乡 故乡被鸟儿歌唱着 故乡被山与水包裹 还是这条河 绕不过的思念 绕不过的情话 绕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乡的河与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ii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