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抵御低质言论对自己的影响

如何抵御低质言论对自己的影响

作者: 碎岁语 | 来源:发表于2019-07-17 22:01 被阅读0次

这些年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导致了资讯的获取越来越方便。然而,我们获取资讯的成本越低廉,其内容的质量就越难有保障,甚至有不少是垃圾信息。

垃圾信息不仅仅是指一些无良媒体发布的质量低下的文章,更指那些毫无道德、良知的网友的恶意评论。媒体人发布的文章再差也还是有一个不算太低的底线约束的,但隐匿在网络另一侧的匿名网友,他们可真就是完全不知底线为何物了。我也曾有一段时间体验过不少新闻资讯类的APP,基本上每一篇开放了评论的文章下面都能找到一些恶意攻击甚至是不堪入目的评论,甚至有些恶意评论还得到不少其他网友的 “赞”,这些言论对于当事人来讲简直就是被五花大绑起来接受群殴一样的群体暴力。例如之前在动物园因私自下车导致被老虎咬死的事件、刘强东事件、西安奔驰女维权事件等等,那些断章取义的无良文章姑且不理,光是不少网友的中伤级言论就着实让我感到恶心。但真正可悲的是这一现象目前还看不到解决的希望。。。

这类低质信息接触的多了,意志力稍不够坚定的人都难免不受些负面影响,轻则影响情绪,重则也让自己充满戾气。尤其是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庞大,倘若真是任由这种网络暴力态势持续发展,我觉得我以后会没有勇气让我的孩子接触互联网。

万幸的是,这些低质信息大多数都是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逻辑学思维就能甄别的。如果你和我一样,追求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追求良心的无愧,追求能给后代提供一个绿色放心的互联网,下面几则逻辑学判断就很适合你。

一般来说,我们在网上发表言论的时候,都是针对某一特定的主题的。例如,某品牌某款手机的发布会新闻里,总是能见到各种各样的评论,像什么 “这手机太贵”、“不如上一代配置丰富”、“垃圾”等,评论内容都不一样,但是都是针对 “某手机” 这一相同主题的。而我们发表的言论,就是我们针对这一主题的观点,或者说是结论。由主题到观点,这一过程就是一个逻辑过程,如果逻辑过程是严谨的,那这条言论至少还可以参考,否则,如果言论中肯还可以忽视,若是包含恶意,建议拉黑加举报。

关于由主题到观点的过程,大体可以用下面一张图来表示:


主题到观点的逻辑关系

在每一篇新闻资讯下面的评论,都属于观点。发表这个观点的人一定有他产生这条观点的理由,这种由理由推导出观点的过程就是逻辑思考过程。而每一个理由又一定会有相应的证据去支撑,这种由观点、理由与证据构成的关系就是一个完整的逻辑推导过程。而要区分这条观点是否属于恶意言论,还得看其理由是否与主题具备相关性。

这么讲太抽象,我们还是举个具体的例子。

事件:我以前有段时间比较喜欢健身,于是总是能收到健美运动员相关的资讯。想必大家都知道,健美运动员个个全身上下都拥有发达的肌肉。于是底下就有很多高赞评论,诸如 “都是些死肌肉”、“这种人大多活不过XX岁”。老实说,虽然我自己也不太能接受自己有这样的肌肉,但是我作为一个受过正统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是绝对不会说出或者赞同这种言论的,因为这种言论都是属于恶意评论,是网络暴力。

现在,我们就通过上面图片所示的关系模型来通过科学的逻辑思维识破这种恶意言论。

首先,我们明确一下主题,主题是 “拥有非常发达肌肉群的健美运动员”。

其次,我们看看观点 “都是死肌肉”、“大多数都活不过XX岁”。

然后,我们来尝试看看那些人得到这样的观点的理由是什么。通过我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能得出这样的观点的理由一般是 “很多人通过注射一些化学药品来刺激肌肉增生”, “不知道从哪得来的信息他们死的比较早”。

下一步我们是要去为这些理由寻找证据吗?不,犯不着,这类理由太脆弱了,根本犯不着去找证据就能推翻它们。我们直接就能知道,这些所谓的理由是和主题没有相关性的。像这种新闻文章,报道的都是一些赛事记录或者某位运动员的采访记录,根本就和他们的理由没有半毛钱关系,他们在这种文章下面留下这样的言论,那就是属于不符合逻辑推导过程的,是逻辑不严谨的。他们的言论就是恶意言论,应当拉黑加举报处理。

还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存在逻辑漏洞的言论,但凡存在逻辑漏洞的言论,都可以认为是恶意言论。我们应该避而远之,有条件的再举报一波,还要提升自己的 “抗性” 以避免自己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除了上面这种逻辑推导模型式的辨别方法,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逻辑漏洞来检查,看他人的言论是否 “不善”。

  1. 人身攻击
    不是针对文章内容就事论事,而是扯一些与文章内容无关的攻击话语。例如前几年的老虎咬人事件,很多人不是讨论事件本身,而是上来就说当事人是小三,破坏别人家庭等等。
  2. 非黑即白
    同样是老虎事件,有人就说了,因为当事人违反规定私自下车,所以责任全是女游客的,动物园完全没责任。这种非黑即白的观点,也是逻辑不严谨的。
  3. 相关当因果
    某些存在先后发生关系的事件被强行解释成是因果关系。例如成功人士都喜欢看书,于是就有人说了,只要你养成看书的习惯,你也能成功。成功人士和读书之间确实是存在相关关系,但是绝对不存在因果关系好吧!
  4. 转移话题
    有些人会使用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语言来转移话题,让他人忽视主题本身。例如:你太老实了,所以干不出大事业。
  5. 乱扣帽子
    这种也是属于重灾区,是很多网络暴民乐此不疲的伎俩。例如,完全不管文章内容是什么,上来就给人家扣上 “绿茶婊”、“心机boy” 等标签的。这完全就是在拿他人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气,最恶心的就这种人。

网络上的言论里,绝大部分都能通过上面介绍的几种逻辑学思维来甄别它们的性质。但凡存在逻辑漏洞的,一定要将它过滤掉。我们无法杜绝恶意言论的发表,但我们可以通过提升自己以及自己身边的人的甄别能力来抵御低质信息对我们的侵害。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我现在虽然已经基本卸载干净了这些新闻资讯类的APP,但我卸载它们的原因和这些低质资讯内容完全无关。但具体的原因就不在此明述了,只能说和我自己的精进规划有关。

最最后,但愿我们的网络环境能更绿色健康一些。就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抵御低质言论对自己的影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oo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