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一个疑问盘旋于脑海中——为什么会有“七年之痒”的说法呢?再进一步,为什么是“七年”?而不是五年,亦或是八年,更甚是一两年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去搜索了一番,原来这个问题,还真不是随口而出,而确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科学解释说人的细胞平均七年会进行一次整体的新陈代谢,这个过程是一个累计的年限,人体细胞的更换不是同时进行的,而是逐一完成的。
由此问题,我再进一步追问,如果人们的婚姻和爱情生活会经历“七年之痒”,那作为我们单个的个体,是否也会对自己的工作有“七年之痒”的感觉呢?我想,答案多半是肯定的。
既然如此,我想问我自己,也想替所有已然意识到此问题的小伙伴们问一句,“你是否做好了换个领域,生活七年的准备呢?”
艳玲问我,“若是终有一天,你的考研行业遭到了国家的条例限制,你有没有想过去干嘛?”
我沉吟片刻,回答,“我觉得我应该会去做销售,大概率,我会选择卖那些又贵又刚需的东西,比如车子、房子。”实话实说,两三年前,我就已经这么想了。
昨晚,在和两个小伙伴聊天的时候,也刚好聊起了类似的话题,期间,我对一个比我小了近十岁的小伙伴说:“咱还这么年轻,可不能被框在一个领域,你看,我比你们大十岁,我都觉得还年轻,再接下来两三年,我都有很大的概率改行,更不用说你们了,想想看,年轻不就是折腾的资本嘛!”
上述种种,似乎阐述了一个必然的话题,想要有所成长的你,必须,也只能选择思考未来,并且尝试的活在未来。
当然,也肯定有反驳的话语说:“我不否认在工作领域可能会出现‘七年之痒’的情况,但是,解决方案,不一定非得置换工作啊,我完全可以通过学习提高我的能力,然后,继续在我本行业精进啊。”
事实也的确如此,这就有点像是,如果婚姻出现了“七年之痒”的情况,难道就只能靠“换人”,即离婚来解决嘛?
然而,我的本意却不在此,无论是换个领域也好,还是继续在本领域精进也好,无非都要努力的思考未来,进而尝试着对未来做个预测。比如,若是换个领域的话,我在本领域的能力是否还能继续发挥?再比如,若是不换领域的话,未来的三五年,甚至更久,我本职工作的前景如何?是否会经历重大的变革?若是发生了大的变故,我会如何应对?
模糊记忆中,有这样一句对我触动很大的话——未来,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既然,在未来,外界的变化是注定的,内省一番,作为我们个人来说,又该怎样更好的活在未来呢?
我觉得,首先,无论对错,你总得要对未来做个合理的预测,即,无论这世间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你都会长期持续的做下去的事情。仔细想想看,除了吃饭、睡觉、陪家人外,还有哪些是你在七年后,依然在做的事情呢?如果,终究那些事情是你七年后要做的,那作为一个有着有限生命的生物人来说,又为什么不提前按照那个方式过活呢?
似乎,这也可以说成是“做正确的事情” ,即便那个正确的事情短期毫无起色,亦对你毫无帮助,但只要你笃定那是正确的,长期来看,就只能让你有所受益。
无论如何,总得运动。
原因已无需多言,可是,此刻也肯定有潮水般的声音向我袭来,“可是我没时间啊!可是我就是很懒啊!可是我就是可是……”
无数的专家学者,无数的博主达人,无数的民间偏方,已经给予了我们无数的方法,那本着再多我一个也不多的原则,我想说一下我亲身实践的方法,也且先不说那是否有用。
四个字概括——一举两得。
我选择一边在走步机上快走,一边手里拿本书阅读。身体在动,思想亦在动,其好处,也已无需赘述。
无论如何,总得阅读。
关于阅读,似乎人们也早已都说烂了,但我还是想从另外一个可能被我们忽略的角度,阐述一番。
看似,你好像仅仅只是读读文字而已,但是,如果你不仅仅是靠阅读来蕴藉心灵,也不仅仅是靠阅读来提升认知,而是通过其来学习某项手艺,比如靠阅读来学习游泳,学习编程,学习销售,学习逻辑,学习沟通,学习如何学习,学习如何自学……
“活在当下”,曾经,每当我听到这四个字的时候,总是热泪盈眶,也真想发自内心的用一句脏话来称赞说此话的人。
而如今,每每再听到这四个字,我只会猛打一个寒颤,毛孔骤然缩进,内心恐惧至极。
我只想,也无论如何必须,努力的思考未来,全力的活在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