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素者,当抱素守真,不尚文饰也。抱朴者,当抱其质朴,以示下,故可法则。少私者,正无私也。寡欲者,当知足也。
律法的存在,就是约束不当行为,就似乎是一把戒尺,悬在半空,越界就会受罚。矫正其行为准则。
何为绝圣?忘神入太虚。何为弃智?忘忘于空。何为民利百倍?无为后诸气化淳,听其自然,自然民心淳朴,天下大治。
这句深奥,纯阳真人校注,忘之一字,能做到,那就到一定境界了。
蔺相如因为“少私寡欲”,不与人争,顾全大局,所以赢得廉颇等人的尊重和佩服,并最终避免了大的争端。
果然是大能之人,有多大的才能才可担起多大的担子。
唯独我与众不同——我重本性,以“道”自守。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为之争” 心中无敌,则无敌于天下。
守心正心。用一句释迦牟尼概括:“缘起性空,无主宰,非自然。”
世人都把美丑好坏善恶等事物看成对立的两极,都好高骛远,争名夺利。而在老子的眼里,所谓的对立只是一瞬间的相互转化,是一念之间形成的差别而已,并无本质的区别。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一路昂首挺胸、高歌奋进、志在必得的姿态并不可取,相反,低调谦卑,甘于寂寞,隐藏锋芒,潜居抱道,待时而动,才更容易获得成功。这也是韬光养晦、大智若愚的道理所在。
这个道理懂,却做的尤为不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阴阳之道,负阴抱阳,还未能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时可能就真能定心了。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一路昂首挺胸、高歌奋进、志在必得的姿态并不可取,相反,低调谦卑,甘于寂寞,隐藏锋芒,潜居抱道,待时而动,才更容易获得成功。这也是韬光养晦、大智若愚的道理所在。
一位书友,评论此解释有偏差,也许站在不同的高度,眼中的景是不同的,像小学生学的那一课《杨梅》,还有那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对于不同段位的人,感悟是不同的,《道德经》百人百看,百感受。不得不说人世间,多数人是为追求“成功”才拜读道德经。我们为道而来,首先要懂其表面意思,才能慢慢浸透,悟出道的本源。
为道而来,为根而拜读,我们都在人世间寻寻觅觅,找问题求答案,一个一个解决。
道,包含太多,万事万物皆有道。有人道、天道、歪门邪道、旁门左道,总之,道法自然。
存在即合理,万事皆有道,“放淫多情欲”未尝不是一种旁门左道。为了追求无上大道而打压旁门左道,本身就是优胜劣汰的自然之道,人们浑然不知。
圣人在教我们顺其自然之道的同时,又在用大道排挤旁门左道,这是圣人的育人之道。
在道言道,身在道中不知道,老子口中所描述的道,是否真的是其思想中的自然终极大道?
也许这位仁兄真误解道德经的深意了,无从辩驳,正道和歪门邪道都可达终点,可路途和风景怎么相提并论,匡庄大道多美好,羊肠小道也未必就不美,可明知道上有坑路上有碍,跳进去是否就是旁门左道呢?
不评论,不发表意见,只是觉得如此理解有些曲解老子的智慧。还是那句不同思维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有句话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批判性思维很好,可段位不够的批判也许会错过很多,实属遗憾。
也许这位仁兄在某一天再看到同样的话和自己的语言,会噗嗤一笑,笑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