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济南人。趵突泉公园漱玉泉旁有她的故居,以泉为邻,难怪文思泉涌。
李清照被后人赞为古今第一才女,她当之无愧地荣膺宋词婉约派的领军人物,以锦词丽文傲视千古。济南以她为骄傲。
01 厚重的家学渊源
能有大成就者,多有家学渊源,李清照亦不例外。其祖父、父亲皆出北宋名臣韩琦门下,均为齐鲁名士。
李清照父亲名叫李格非,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进士,历任冀州司户参军、郓州教授、太学正、博士、广信军通判、校书郎、礼部员外郎等职。这些官职当代非专业人士搞不懂,反正就是豪华。在太学时,“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系出名门,著书颇丰,有《洛阳名园记》一书存世。宋·彭乘在《墨客挥犀》中说李格非主张为文“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作为北宋著名的学者文人,李格非还曾对司马迁、班固、韩愈等大家所著文章,评点优劣,殊为难能可贵。李清照深受乃父薰陶,她的《词论》显露的文风、气度见识乃至其性格,都与李格非十分相似。有其父必有其女啊。
李清照的母亲王氏,出身于家世显赫的贵族之家,是宋神宗元丰间宰相、岐国公王玮的孙女,博雅善属文。李清照自幼生活在这样的诗书之家,加之她颖悟过人、博闻强记,自是耳濡目染,文华早茂,非寻常人家儿童可比。更兼李格非身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所交多饱学之士,李清照亦然受益匪浅。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天才少女,“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那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应了那句流行语:想低调,可是才华不允许。
02 令人艳羡的神仙眷侣
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4),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她18岁时,嫁给21岁的大学生赵明诚,赵明诚是山东诸城人,微宗宰相赵挺之之子。他酷爱金石文字,有《金石录》30卷传世,亦颇好诗文,与李清照可谓志同道合的恩爱夫妻。李清照晚年所作《金石录后叙》一文,娓娓忆及夫妇二人苦心搜求校勘金石书画,猜书斗茶,诗酒唱和的幸福岁月,宛如遍撒狗粮。
已为人妇的李清照,是幸福美满的,不过随着婚后不久赵明诚的出仕,小夫妻时有别离,聪慧而感情细腻的李清照,便把她的深闺情趣、离愁别绪,一股脑融入她的词中。比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又如“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皆以形象意境的新奇巧妙,情感抒发的真切细腻而成千古绝唱。李清照之为旷古才女,还在于她虽然存世作品不多,却多为精品,都是她青年时期创作的震烁古今的绝妙好词。
不知有多少人,尤其是济南人,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如果没有“靖康之变”,李清照能在优雅宁静中安度一生,适意诗酒,鉴宝填词,哪怕她因生活的安适而创作不出不亚苏辛的《乌江》《渔家傲》等诗词,而独享“婉约之宗”的盖世殊荣就好!
李清照生于这样的名门望族,又嫁与名门世家,自身才华横溢,起跑线从终点开始,世人只能望其项背,无与伦比。
03 难以逾越的文学成就
可惜,上苍赋予她绝世的才华,却安排了她半生悲苦的命运。也许有了悲苦,造就了另一番情感,词作又是一番风姿。她对人类的贡献,尽善尽美了。说到贡献,不仅在于她为后世留下了传世佳作,还在于她开创了一枝词坛奇葩:易安体。
李清照青年时期,写过一篇著名的《词论》,该文不仅毫无顾忌地对她的前辈大家李璟、李煜、柳永、张先、晏殊、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曾巩、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等评点优劣,还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认为词须合乐,词应“典重”“故实”,“铺叙”和“协律”。她的创作,是践行了她的理论主张的,她十分注重音律,爱用双声叠音,追求声韵的错落与和谐。她的词,多用白话和家常语,喜白描铺叙,别具一格又保持着词之为词的特质。就是不通音律如我者,都觉得陶醉其间。
另外,她的词都是真情的流溢,不模仿他人,不人云亦云,也不怕别人非议,“沛然如肺肝流出”,能表现出细微变化、他人难以描述的微妙心绪和复杂感情。正是因为多方面的创新,她的词作才会那么精巧,浑然天成,情真意挚而又婉美飒爽。这种词体风格是始自于李清照而又独属于李清照的,这就是“易安体”,是李清照对词坛的又一重大贡献。
李词不仅为女粉丝所钟爱,更为男作者倾倒着迷。一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足以震撼朱熹:“此等词语,岂女子所能。”
她的文章其实亦能冠绝古今,不过,被她诗词的绚丽光环遮挡而已,实为一大遗憾。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自行搜求。
没有考证过,浩瀚的星空到底有没有一颗被国际组织冠名“易安”或者“清照”的恒星或者行星,如果可以有,必定是最为耀眼的女神之星,或可称作文学界巨星,她那么高,那么亮……那是她应得的位置与荣耀!
济南人的骄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