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看到的问题都是伪问题
作者:范子龙
本文6592个字,建议阅读时间15分钟,看懂之后省下的时间不止15分钟。
我经常会遇到一些公司,如急似渴的跑来问我,有没有什么快速免费的推广方法,说他们公司现在急需这些东西。我让他们把自己的店铺、公众号以及产品图发给我看看,当我看到那些东西摆在我面前的时候,简直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还有一些身在职场中的朋友,他说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前途,问我他是不是该换行业,问我哪个行业比较有前途。
仔细看这两个问题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没有背景没有细节,行业是什么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工作也不说,贸贸然的就那么出现在我面前,甩出一个让我懵逼的问题。
这就相当于说你想追个对象,让我出谋划策,但是却不告诉我对方姓甚名谁,身家背景兴趣爱好如何,甚至是男是女是攻是受是直是弯我也不知道,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头头是道的给你讲出个一二三,相信我,那样的我肯定在忽悠你。
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该怎么去提问,而且很多时候问题提的都不在点上。
比如那些追求推广方法的公司,表面上看起来他们现在急缺的是一个牛逼的推广方案,以及怎么才能写出一个刷爆朋友圈的十万+。
但是当我看到他们的店铺、公众号以及产品图的时候,我觉得他们需要的不是怎么去做推广,而是应该先把产品好好打磨一下。
简而言之也就是说他们根本搞不清自己的问题到底在哪,只是从最容易发现的显性困难入手到处去寻找解决办法,但是却对根源问题视而不见。
今天我们就从这两个典型的问题开始,来讲一讲怎么才能问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帮助公司在经营或个人在职场中找到最根源的顽症,然后彻底解决它。
在实际的生活、工作和经营活动当中,如果不能找到自己的根源问题,仅仅从表面来看待自己面临的困难,你就会发现自己像是在打地鼠,永远都会有新的问题从地洞里钻出来,让你焦头烂额苦不堪言。
- 1 -
分清楚真问题和伪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第一眼就能看到的问题都是伪问题,看起来十万火急,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表层问题。
真正急需要我们解决的,是那些我们看不到的问题,那些才是导致眼前困难的根源。比如刚才上面说到的那个有关于推广的案例,缺乏一个有效的推广方法就是表层问题。
在这个层面上面,我们自然而自的会想到,我们需要一个牛逼的市场推广方案,需要一个有创意的神文案,当我们集齐了这些东西之后,我们就可以召唤神龙了。
但是刚才说到了导致他们推广迟迟不起成效的,除了缺乏有效的方法之外,更多的时候还是因为产品真的有问题,这样的产品拿出去推广效果只会事倍功半。
打一个最形象的比喻就是你跑去相亲,媒人跟你说,今天给你介绍的姑娘国色天得知书达礼,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得卧房上得床,你心花怒放的时候前面走过来一个如花。
如果你是客户,媒人的溢美之词就是宣传推广,如花就是产品,这样的产品肯定是很难推广出去的。
2014年慕容雪村的长篇小说《天堂向左,深圳往右》被改编成为了电视剧《相爱十年》,讲述了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一个大学生南下深圳创业逆袭的故事。
主角一开始是做采购的后来跑去卖起了肥皂(感觉好邪恶),他卖肥皂的时候有一位销售界的前辈告诉他:“这个世界上没有卖不出去的货,只有卖不出去货的销售。”
这是传统企业普遍的价值观,销售为王,但是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体验为王的时候。
我们愿意花一个月的工资去买一个苹果手机,以前二十块钱一本书都觉得贵但是罗辑思维五六十块钱一本书去年卖出去了一个亿的净利,我们不远万里跑到日本去买一个马桶盖和电饭煲,不是因为他们的营销做的有多好,而是他们的产品真的很好。
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牛逼的产品其实很少做推广的,苹果的广告是常规性投放,以他们全球市场的体量来说并不算多,更多的时候是靠粉丝自发的传播新品的进度信息。几乎每一次信息的发布都会引起一堆媒体的分析和传播。
罗辑思维其实也没正经打过广告,罗振宇的产品本身就是广告,更多的时候罗振宇想的是怎么把下一期节目做的好看。当大家都不重视内容而只追求推广方法的时候,罗辑思维却在花4万块钱征集一个优秀的选题,很多企业一百块钱买个选题都嫌贵,这就是区别。
我们从来没见过说罗辑思维会去公交站地铁站贴广告、派人出去发传单以及推送垃圾邮件。
对于像苹果或者罗辑思维这些产品本身就很牛逼的公司来说,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市场追逐的焦点和话题,市场的传播是由口碑推动的。
当企业的品牌或产品,在市场中口碑低的时候,它没有办法形成用户主动的去传播,一切的市场推广都依赖于企业自己的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面,单次推广力度所获取的市场价值回报是呈现漏斗模式的,大量的推广费用流失掉了。而当企业的品牌或产品在市场中的口碑不断呈上升趋势的过程中,单次推广的力度所能获取的市场价值的回报则会上升。
比如苹果公司每次发布新版本或有什么新动向的时候,对于媒体来讲都属于新闻事件,他们会主动的去分析和传播这件事情。
这种主动传播所造成的市场影响力,如果一家国产的手机厂商想要达到同样的媒体曝光率,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于苹果,仅需要找几个主流媒体就可以了,剩下的媒体会主动的去做这件事。
同样的道理,罗辑思维除了联合徐小平等四家机构投资PAPI酱之外,并没有做过什么硬广传播,但是相关的分析文章前前后后刷了一个月之久。
对于苹果或者罗辑思维来说,他们仅仅只是发布了一张谍报图、一张两人见面的合影,一些市场虚虚实实的信息而已。
而另外一些公司,比如曾经红极一时的PPG以后同样卖衬衫的凡客,在推广上面都曾经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凡客甚至还创造了红极一时的凡客体,但是最终还是被市场给淘汰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产品出现了问题。
甚至是前两年疯狂生长的微商,你不能不说微商们的宣传力度不大,虽然没有主流媒体愿意投放他们的广告,但是他们在朋友圈里的刷屏简直可以说是凶残,他们在线下举办的大会声势可谓浩然壮观,但是最后还是在去年5月前后发生了整个生态的大崩盘,同样也是因为产品和模式出了问题。
我们回到最开始的推广话题上面,很多的企业都在追求推广的方法,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刚才所讲过的,以及没有讲过的案例会发现,绝大多数的品牌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推广做的好,更多的时候是因为他们的产品好。
这一点其实我们可以从那些被总结出来的新媒体成功的关键词中可以看出来,在网上如过江之鲫般的深度干货文里面,几乎都会出现几个相同的关键词,比如:人格化、说人话、视感觉、IP化、用户存在感以及优质的内容等等。
我们如果仔细去看这些关键词会发现,这些词没有一个是在讲推广,全部都是围绕着打磨产品在展开。互联网思维的七字决:极致、口碑、专注、快,它也不是渠道推广思维,所有的一切都是彻头彻尾的产品和品牌思维。
所以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急需一个或一堆推文方案,需要有人能够帮他写出能爆出十万+的神文案,但是对比那些成功的案例会发现,这类企业真正的问题并不是缺少那些东西,真正的问题是没有打磨出一个能够在市场上建立口碑的产品。
我们总觉的那些成功的案例都是因为掌握了某些不被别人所知的神技,所以总想要去探寻这些,这其实是一个偷懒的做法,同时也是在回避真正的问题。
从职场的角度来说其实也是一样,很多人都在问哪个行业比较有前途,总是看到别人赶上了红利,站在了一个处于风口上的行业里,但是从来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会站在这个风口上面,自己具备站在这个风口上的能力吗?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问自己,我们所认为的那个问题是不是一个伪问题?
- 2 -
三个维度弄清真问题是什么
有句古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功”。
在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先慢下来,不必急着去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要去深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真的是我们眼前急需要解决的吗?这个问题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切就迎刃而解了吗?
我们遇到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表层问题(显性困难)
浅层问题(客观限制)
核心问题(主观成因)
这是一个递进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延着这个由表及里的路线,找到自己目前面临的真正问题是什么。
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需要将问题进行分级,去找到哪些是我们最先需要解决的。
表层问题是我们当前可见的显性困难,它是确实存在的,但是并不一定是马上就要去解决的。
比如在推广这个问题上面,很多企业确实存在推广的问题,这个时候很多企业的做法是到处去网络上搜罗干货,请教营销高手怎么帮他们做推广。
这种做法到底对不对呢?这个我们得分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技巧上的学习肯定是需要的,即便是罗辑思维偶尔也还会绑定一下热点来炒作一下,比如和马佳佳一起搞游轮会,比如投资PAPI酱来卖广告,搞跨年演讲来吸引别人的注意等等。
但是在这个层面之外,我们还需要去想一想,为什么自己的推广那么难做?
罗辑思维绑定热点炒作能够成功,根源上还是因为他的内容足够强,才能够吸引到马佳佳、PAPI酱以及李善友等人跟他合作,形成自己的溢价模式,本质来说还是内容力的成功。
我们切换到企业推广的思维来说,罗振宇要做推广就非常容易。
很多企业即便你和马佳佳、PAPI酱或者李善友这些人很熟,如果你的内容很糟糕,比如你的视频拍的跟乡村干部致词一样枯燥,他们也不会跟你合作的,这个时候你的推广就会陷入漏斗模式。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得从表层问题的显性困难上面,进入了下一个层面,去寻找自己为什么推广难的浅层问题上的客观原因。比如产品不好、渠道不多以及资金不足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对于问题的探索到了这一层就停止了,那么恭喜你又进入了一个大陷阱。这些问题很多公司都会存在,有些公司可以改进,但是有些公司怎么也改进不了。
比如我们拿新媒体来说,新媒体本身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个产品,而且是肩负着帮助企业转型的战略级产品。
在新媒体这个产品上面,很多企业是投入了大力气的,每年都会派员工到处去听课,但是资金投入是不足的,直接表现在用人上面几乎没有专业人才,都是网络部的人或者文案兼职在做。
这些企业一直不断在改进新媒体这个产品,但是却没有效果。
而且对于新媒体的渠道认知在于什么热做什么,总是在跟热点,网站火做网站、微博火做微博以及公众号火做公众号,当红利期过去之后就感觉再也没有希望了。
在市场推广层面的渠道推广也是一样,总是在跟热点,却没有建立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渠道体系。说到这里其实已经进入核心问题了,也就是由于企业文化或价值观造成的主观成因,这些才是客观限制形成的真正原因。
对于新媒体这个事情很多企业向来是战略上重视,战术上轻视的,他们觉得这个事一定是未来,但是又觉得这个事随便拉个小编就能做。最终造成了很多新媒体的小编觉得自己在推广上特别困难,着眼于急需要干货来帮助自己去推广的显性困难。
如果一直停留在这个层面上,不去改变老板的思维,那么这个事情永远都是没有结果的。
一方面是因为公司文化和价值观限制了发展,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或者说投入不够。由于公司对这块并不是真正去重视,所以给出的人员工资部门条件都有限,要么招来的人没有这人能力,要么有能力但是不愿意出力去做。
这个地方正好就引出了在职场上的问题,当一个职场人觉得自己工作不好的时候,会想要换工作或者换一个有前途的行业。
表层问题的显性困难是工作不好,但是浅层的客观限制是因为公司不好、老板不好以及可能同事也不好等等。正如前同讲到企业在做新媒体的时候由于给出的工资不高,要么招来的人能力不够,要么有能力不愿意出力。
“工作不好”这个表层问题的核心,也是有主观成因的。
能力不足、专业不精、不愿学习(懒得出力)以及成天空想都是工作不好的核心问题的主观成困。那么在这里我们把两个问题放在一起解决。
这个负责新媒体的职场人,他面临两种选择:
要么辞职走人换一个真的能够让他愿意努力学习出力的工作;
要么留在这边想办法说服公司重视新媒体这个事,然后在这个地方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把这个事做好。
- 3 -
两个干扰因素
以上三个维度只能说理论上可行,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还有两个致命的干扰因素,它们将直接决定了我们能否找到关键的核心问题:
一个是我们会自动开启EASY模式,
一个是利我归因。
这两个干扰困素正好对应了我们今天开头的两个案例。
虽然很多企业或个人,为了做好自己的项目和工作,会拼命的到处去听课,表面上看起来个个都是非常勤奋用功的好孩子,但是实际是这是一种偷懒的行为,我们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开启了EASY模式。
到处出差听课然后吸收知识,做成笔记回去给公司的人或领导听,这表面上看起来很辛苦,但是我还是要说,这依然只是EASY模式。
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的过程当中,我们往往会选择比较容易快速看到结果的事情来做,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反馈效应”,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在心里形成成就感。游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是这样一种反馈效应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每一点的成长。
面对那些可能长期看不到结果的事情我们会下意识的选择逃避和放弃。
比如企业在做新媒体的时候,往往喜欢选择寻找推广的方法论,因为这个事情看起来似乎更容易看到结果,能够看到工作在推进。
根据上面的三个维度我们可以知道,其实企业做不好新媒体,本质上是思维观念上没有转变过来,缺乏对于内容的重视以及这个部门的正确认知,这需要运营人员和公司深度沟通去改变这个价值认知。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沟通往往是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效果的,而且内容的打造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需要对自己的公司、产品以及产品的用户属性有全方位的分析。
这并不是一两期内容就可以见到效果的,所以很多人选择了放弃对于这一块的研究和挖掘,从而转向寄希望于能够找到一个可以逆天的方法论,也就是干货。
实际上这些干货要运用操作当中短期内也是看不到效果的,因为这些干货本质上还是在讲怎么去打造内容,但是看干货这个事情是立刻可以接受到反馈的,每个人在看完这些干货的当下都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果,我懂了的错觉。
听课本质也是一样,每一次听课都会在当下产生一种我懂了的感觉,回到公司分享给其它同事的时候,大家也都会在当下产生一种我们就要这么干,说干就干,然后立刻开始计划着手去进行。
但是真当进入到实操环节的时候,立刻就又会进入长期见效的困难模式,当迟迟见不到效果的时候,大家就又寄希望于寻找新的干货和听新的课程,回归到简单模式里面。简单模式和困难模式从来不是泾渭分明的,两者之间在不同的进度之下是会来回切换的。
比如在新媒体运营这件事情上面,搜集整理竞争对手和优秀案例是最容易切入的一个角度,在开始的时候是简单模式,但是发果想要深入去分析,并且常期去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就会立刻进入困难模式,这需要强大的信息整合归纳和坚持完全的能力。
推广的方案再好还是需要有相应的渠道去做推广,这里需要负责人有一定的社交能力,但是它并不是一个需要长期才能见效的事情,它的任务是分段式的,一种短期见效的困难模式。
在职场中也是同样的道理,换工作是简单模式,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是困难模式,换工作是可以立刻看到反馈的,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短期内很难看到效果。
很多时候我们在寻找问题的根源的时候,下意识的时候会逃避真正的问题,因为对于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或者不愿意去做困难的事情,希望可以用最小的努力换取最大的成功。
除了EASY模式之外还有一个是利我归困。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事情的时候,第一个反应是对这件事情进行归因,就是找到引发这个事件的原因,这种归因很大程度上是利我的。
正如我们开始的案例所讲的职场困局一样,绝大多数人对于工作不愉快的都会归因到公司不好、行业不好等等,而不会归因成为自我能力不足和不努力。
在新媒体运营这件事情上面,公司的归因是员工工作能力不足,员工的归因是公司产品不行不肯提供支持,所有的归因都是利我的。从外部环境找原因永远比从自身找原因要容易的多。
- 4 -
给你个思路模板
这里我们以新媒体运营作为案例,给出一个简单易用的思路模板,如果觉得以上内容太过复杂,可以直接看这一部分。
1、先把显性问题找出来。
比如在新媒体运营这个事情上面,最显性的问题就是不懂怎么去做推广以及不知道怎么写出神问案。
2、找出问题的问题。
我们在上面讲过,显性问题往往不是真问题,我们在这个思路上,去想一想,显性问题背后的隐藏问题是什么?
3、怎么找隐藏问题。
寻找导致显性问题存在的直接因素,比如推广这个事,我们需要从推广什么东西这个角度进入去分析,进而对这个被推广的东西进行综合评价。
4、导致隐藏问题存在的原因。
这个思路其实和上面也是一样的,显性问题是第一层,隐藏问题是第二层,任何问题都可以尝试往回推进三级,找到问题的根源。
但是这种问题的推进一定要是直接相关的,而不是那种因为我早上出门踩了屎回家换鞋才导致迟到了,把问题的根源放在屎上面,本质是自己走路不长眼。
5、看完客观再看主观。
这个其实很简单,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因为情绪问题而进行错误的归因,同时有没有对真实的问题视而不见,选择了简单模式。
6、用细节分解问题。
很多人喜欢问出一个庞大的问题,让人完全没有办法回答,学会将一个问题进行分解切割,这样对推进工作更有效果。
比如房子怎么装修是一个大问题,可以分解成墙、地板、桌椅、家具等等小问题推进。
7、其它。
欢迎补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