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礼仪?
有人这样回答,礼是尊敬他人,仪是仪式,或者程式化的东西。你尊敬对方,但是对方又不会读心术,怎么知道你尊敬他?这时候礼仪就有用了。
那么从官方角度看礼仪,礼仪是什么呢?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
礼仪是个人心理安宁,个人增强修养的保障,当每个人都抱着与人为善的动机为人处事,以文明市民的准则约束自己时,那么,所有的人都会心底坦荡、身心愉悦。
礼仪是家庭美满和睦的根基,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一种社会关系,家庭礼仪可以使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家庭幸福。
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社会是不同群体的集合,群体是由众多个体汇合而成的,而个体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例如:性别、年龄、贫富、尊卑等。礼仪是社会交往的润滑剂和黏合剂,会使不同群体之间相互敬重、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载体。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因为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然而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所以要继承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
在这儿,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以证礼仪的重要性。《孟子欲休妻》选自《韩诗外传》。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伸开两腿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对母亲说:“我的妻子不讲礼仪,请允许我休了她。”孟母说:“为什么?”孟子说:“她伸开两腿坐着。”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就是你没礼貌,不是妇人没礼貌。《礼记》上不是说了吗?‘将要进屋的时候,先问屋中有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为的是不让人没准备。现在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进屋没有声响,因而让你看到了她两腿伸开坐着的样子。这是你没礼貌,并非是你妻子没礼貌!”孟子认识到自己错了,不敢休妻。
中国古代非常讲究礼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古人唯一正规的坐姿是跪坐,臀部搁在脚跟上,跪坐是对对方表示尊重的坐姿,也叫正坐。姿势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有时为了表达说话的郑重,臀部离开脚跟,叫长跪,也叫起。像上文中孟子妻“踞”而坐,即使在家人面前也是不允许的。与人交往,要注意礼貌,更要严以律已!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列宁是革命伟人,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便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是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
孔子拜师于老子,于老子敬茶行拜师礼,老子接茶后孔子将茶壶放在搁几上.但是,壶咀正冲老子,老子将茶扔掉,遂闭门不见···只此一件小事,遂看出懂礼仪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 ···
古今中外,知礼、懂礼、尊礼、行礼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不知礼而闹出的问题也不胜枚举。做人先做礼,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是等绿灯亮了再依次通过,还是只要没人红灯也能行?是停下爱车礼让行人,还是漠视不见如风一般?是女性优先、礼让同仁,还是自给自足自私自利?是温文尔雅、口吐芳华,还是口出狂言、不依不饶?
礼仪是现代人进入现代社会的通行证。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具有较强的礼仪能力,是现代人立足于社会并求得发展的重要条件。今天,伴随着人们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都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不论是对于企业还是个人而言,规范的礼仪都将是顺应时代进步,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前提,因此,讲究礼仪变得日益必要。
真心希望“做人先学礼”不只是一句口号!学礼,更要尊礼和行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