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在《走在人生边上》中讲到“每个人都有肉体,有肉体就和其他动物同样有兽性。”所以说,没有人能摆脱自己的动物性,稳定时的享乐凝滞,动荡时的相互吞噬,都在赤裸裸的证明人类动物性的真实存在。
杨先生还讲“不过人的兽性和其他动物不一样。禽兽发情有季节,发情是为了繁育后代。人类是好色不分季节的,而且没个餍足。有三宫六院的帝王还自称‘寡人好色’。禽兽掠食只求餍足,掠食是为了来保全生命。人的食欲却不仅仅是图生存,还图享受。人不仅要吃饱,还讲究美食。孔子都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与色, 人之大欲,但人之大欲,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和后代的生存,还都图享受”。可见,人的动物性源于兽性却又别于动物的兽性,而这区别并不在于根本的出发点,而在于人类在满足自己兽性的过程中却披着所谓的文明外衣。
从古至今,人类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活动,无非是在为不同时代不同方面的动物性存在找一个合理的解释。西方说人有“骄傲、贪婪、淫邪、愤怒、贪食、嫉妒、懒惰 ”七宗罪,其中也包含了佛家所谓“贪、嗔、痴” 三毒。这种种罪恶,深深植根于人的血肉之躯 ,和财富无关、和学识无关、和地位无关。从孩子开始有“我”的概念伊始,各种罪恶就渐渐露出苗头来。 政治家也会三妻四妾多段婚姻,文化人也会寻花问柳处处留情,企业主也会酒后发情身陷囹圄,金钱和地位,甚至是学识与容貌,无非是自然界雄狮颈上鬃毛的社会写照,只是为了占有更多享乐资源,取得更大交配权利的显性因素罢了。所以人还是要看清楚自己的动物性,承认自己的动物性,在人性范围内改造自己的动物性,而不是否认动物性,去当圣母婊或伪神明。最后,还是以杨先生书中所言作为结尾吧。
“我们这个人世原是个名利场,是争名夺利、争权夺位的战场 。不是说嘛,一部二十四史只是一部战争史。争城、争地、争石油、争财富。哪一时、哪一处不是争夺呢?官场当然是战场,商场也是战场,国际间更是赤裸裸的战场。战场上就是你死我活的打仗了 。打仗讲究的是兵法。兵不厌诈 。愈奸愈诈,愈能出奇制胜。哪个迂夫子在战场上讲仁义道德,只好安于‘君子固穷’了 。战场上,进攻自卫都忙得措手不及,哪有闲暇讲究是非。曲直、善恶、公正呢。灵性良心都一笔抹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