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兴道书院最初的记忆是在一个遥远宁静的下午,那时我和班上的几位同学,作为光荣的共青团员被班主任老师指派到兴道书院去打扫卫生。
那是一个阳光透彻的秋日午后,几个少年风风火火地来到它的面前,大门顶的石匾上书"兴道书院"四字,苍劲有力,似乎还在烨烨生辉。斑驳的老墙轻轻诉说着人间正道的沧桑。此刻,大街上人来人往,小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书院就这样静静地伫立在秋日安谧的阳光中,猝不及防地出现在我的面前,简朴庄严,素雅低调,如一位博学谦和的老者,令人不由肃立起敬。岁月悠悠,许多年过去了,秋日里兴道书院的清雅模样还是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魂牵梦萦……
遥远的兴道书院
书院前后共有四进。前三进是厅堂,十几个房间分布在厅堂周围,布局雅致。记忆中,穿过厅堂右边一个圆形的门,有一个小小的院落,那是我最为惊艳喜欢的地方。那有两间小房间,红色的门扉,白色的纱窗,庭前树木依依,绿草萋萋,无名的小野花在小花圃里兀自开谢着,这样地古朴幽情,仿佛岁月在此停滞了,人置身其中,前尘往事会一并忘却,只想轻叹岁月的静好。
遥远的兴道书院
后进为造凤楼。造凤楼下,左右各有一大房间。国共合作第一次东征时,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曾住在造凤楼左房,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住在右房。据记载,周恩来总理曾在书院的三乐堂前向兴道小学高年级学生演讲,讲述东征的意义,鼓励大家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而威震海内外的“棉湖战役”的作战指挥部也就设在这里。这一战役是棉湖镇有史以来比较具有国际性重大意义的事件,所取得的“棉湖大捷”为国民革命军东征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是潮汕地区近代战争史上无与伦比的辉煌一页。
遥远的兴道书院
1925年春,新生的广东革命政府,为抑制地方军阀陈炯明势力的发展,由当时黄埔军校校长蒋中正带领东征军向叛军发起攻击。3月13日,何应钦指挥的黄埔学生军教导第一团1800余人,在棉湖附近新塘村、大公山、崩山一带,遭遇敌军陈炯明属下林虎、刘志陆、王定华部等近二万人,全团将士以一当十,顽强地和敌军血战终日。午后虽有许济旅加入作战,但由于敌军反扑,许济旅溃逃,反致教导一团死伤更加惨重,连、排以上指挥官牺牲殆尽,人员伤亡过半。最后在黄昏前,教导第二团驰援,攻敌后方,前后夹击,转而击溃敌军,获得大胜。陈炯明势力从此一蹶不振。
“我军奉命东征,实为讨贼救民;父老苦情久矣,不得已而用兵。所到秋毫无犯,所过鸡犬不惊。绝不拉夫筹饷,三民主义是行。党军讨贼勇敢,与民相见以诚。渴忱来苏之望,箪食壶浆相迎。”这是当年周恩来主任为东征军撰写的安民布告,我读着读着,仿佛听到了战场上炮火的轰鸣,目睹到无数革命先辈们为了新中国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殊死血战的惨烈……书院还是安静如斯,我的心早已沸腾不止,古镇棉湖,兴道书院,您这一路走来经历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时刻,您和小镇的居民们历经几度风雨沧桑,经过几多战火无情的洗礼,您依旧美丽如初,坚韧如初,质朴如初!
遥远的兴道书院
后来,有一年的开学典礼,是在兴道书院的三乐堂举行的。那时书院天厅上方,九月的天空湛蓝得像无边无际的海洋,偶尔掠过的小鸟会遗落几声清脆的啁啾。整个会场很安静,只有林昭玉校长的话响彻在耳畔:“今日我们以兴道为荣,明日兴道以你们为傲!”……
遥远的兴道书院
是的,我遥远的兴道书院,如今的我们在各自的生活中努力奋进,虽偶有怯懦,却在短暂的退却后依旧选择一往无前,因为风雨兼程的生命旅程里,当年的誓言还萦绕在耳旁,您的倔强的身姿,不屈精神,早已凝练成诗,刻入无数兴道学子的血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