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世界 如何中国》是雷海宗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写的历史论作的文集,我看的是中国文史出版社在18年出的的第一版,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雷海宗先生把当时的世界格局为背景版,来探讨中国的历史分期和未来命运。
1、印象深刻的地方:
他把淝水之战作为中国历史的第一个分期节点,认为此战汉族险胜,使得中国文化得以延续,中国的面貌悄然发生改变,胡汉民族混合为一,中国文化由古典的第一周期进入胡人血统和印度宗教被大量吸收的第二周期;而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的第二个分期节点,必须建立起能够独当一面的军事机构,而这一军事人才应恢复春秋以前的文武兼备的理想人格,才有可能保住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
2、我的感想
第一,历史学中的很多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作为一个读者或研究者,应该做的就是开放心胸,广泛吸纳现有学者的主流看法或最新的学术动态,给自己一个了解历史更多切面的机会,看看优秀的历史学家们是怎么分析和思考的,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升思辨性和逐渐发现问题确定未来研究课题的途径。
第二,历史学是教人思考的,不是死记硬背,在对接史料或既有的研究成果的时候,既要理解结论,还要考虑到得出结论的人是怎么样论述的,运用什么史料,做了什么考据,推论过程是否靠得住。雷海宗先生以古鉴今,所有的推导和结论都是立足于当时陷于战争旋涡中的国家现状,所以他在给历史分期时以民族间的战争为分界点,以中国怎么办才能守护好上千年的中华文明为着眼点,提出自己的中国出路,回答了中国该往那里走的问题,上世纪前辈们的所思所感,让我以新的视角去梳理中国历史的同时,也看到了上个世纪战争年代的特殊历史观,历史学家的忧患意识和社会关切令人动容。
第三,雷海宗先生评价明清史一段凝结的历史,中国这个封建帝国渐渐走向衰落,而那封闭化、精细化、过度成熟以致扭曲化的所谓封建社会的巅峰,不过是夕阳的余晖罢了,温吞又脆弱。我想对此存保留意见,对明清史评价不高是自清末民国以来大家的普遍态度,认为明清对中国近代落后和屈辱的历史负有责任,我想明清也许是个不够可爱的朝代,但不该影响到我们对那段历史或细节的客观还原,唯物史观讲人类历史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明清发展到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他们一定有哪些方面是比前代更富有智慧和创造力的吧,作为历史学的入门学生,鉴于自己的学术能力和知识积累还很浅薄,但我很愿意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抽丝剥茧,不断拼凑起历史的边边角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