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ony Sheng,区块链虚拟世界平台 Decentraland 产品负责人 文章来源:链闻ChainNews
去年大家谈论的是加密无政府状态可以带来的无穷无尽可能性,而今年谈论的则是获取稀缺资源 譬如:开发者、终端用户 的有限机会。 去年是广袤天地大有可为,今年已经是产业边界明晰、竞争规则昭然若揭的惨烈「红海」。
单纯就逻辑而言,很多人预测加密资产领域竞争将极为惨烈。入门门槛极低、获利空间充满想象,导致很多竞争者挤破门槛,杀入这一领域,竞争「护城河」形同虚设。在过去六个月间,我们已经目睹了一系列凶狠的厮杀,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智能合约协议领域。
关于如何在加密货币世界里构建「护城河」的方法,参阅链闻 ChainNews 之前的文章:「币圈大佬只吹流量和社区?其实打造区块链护城河有多种方向」
这一板块已有关注度很高之外、资本化程度也很高的项目纷纷入局,譬如 Tezos、 Dfinity、 EOS、 Rchain、哈希图 Hashgraph、 Ontology、Cosmos 和万维链 Wanchain等,除此之外,我们最近也见识了数十个全新的智能合约协议成功融资数以千万美元,譬如 Harmony、夸克链 Quarkchain、 Gochain、Holochain 和 Oasis Labs 等,这些项目中,有些已经以十亿美元级别的估值来进行融资。
然而,这些智能合约协议上的交易实际上尚不存在。尽管某些非以太坊的协议已经成功安排了一系列「主网上线」戏码 ,但我们在看过上线大戏之后,却没有看到开发方面的持续发展。为什么?
客户终生价值 Vs. 获客成本
我们可以拿付费营销为例,来管中窥豹。 一家企业试图通过付费营销,譬如搜索广告等来吸引有价值的客户 。如果这些客户的终生价值 LTV 大过获客成本 CAC,这种付费营销才有意义。
风投领域最大牌的风投基金之一 Andreessen Horowitz 的合伙人 Andrew Chen 是企业成长方面的专家,他表示付费营销是初创企业一飞冲天的最重要推手之一。在几个场景下付费营销是成立的,但取决于具体情境。如果你的产品确实拥有网络效应,在一个引爆点后能迅猛扩张,应用规模迅速发展,你可以使用付费营销来帮助产品的铺开。
而多种原因可能导致客户的终生价值很低。也许是单位经济成本不理想,也许是某一产品和服务无法带来足够的高消费。也许是该客户从未激活这一服务,或者永久抛弃该服务。以很低的客户终生价值激活付费渠道,是一家公司可能犯下的最大错误之一。本来希望打造一个繁荣的生态,但最终可能落得鸡飞蛋打。
在智能合约协议领域,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么一个惨痛局面。
这些协议期待的是能聚集数以百万终端用户的开发者社区。但实际情况却是,他们砸钱吸引的第一批开发者开发的应用要么吸引不到终端用户,要么干脆抛弃该协议另投他人怀抱。开发者抱怨这一新协议缺乏用户,新开发者队伍的流入就会戛然而止。除非是等到新开发者的终生价值再度升高,否则该生态的资金只是吸引唯利是图的开发者的诱饵而已。
这些迹象显示,智能合约协议项目应该放慢壮大生态的步伐,先去想想怎么招揽终端用户。
很不幸的是,在代币投资者的压力之下,这些协议项目的运营像是博弈论地狱。他们的代币 24X7 一刻不停歇的在交易,无论他们喜欢与否,他们都在做着维护投资者关系的工作。如果其竞争者砸重金去吸引一个现有社区的开发者跳槽,他们不可不跟进,否则面临的就是代币投机者愤怒的声讨。
得终端用户者得天下
得终端用户者得天下,因此很多智能合约协议通过砸重金,刺激游戏开发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近期遇到一位印度游戏开发者,一家堪称最热门之一的协议向他开价 500 万美元,让他开发仅支持该协议的游戏。区块链游戏能被开发到与普通游戏表现相仿的水准。因此区块链游戏是吸引主流用户的最犀利武器。
尽管第一波病毒式传播可能带来新一波开发者兴趣和投机动力,让相应的协议获益,我对其能带来持久性价值表示怀疑。
应用用户的爆炸式增长,跟它采用的智能合约协议没什么关系,也许对协议生态而言,最可能成为爆款 DApp 的,是那些控制分发渠道的,有望能实现病毒式增长的应用,但这其实更多是通过 DApp 层面实现的,与协议层面关系不大。
最有可能的局面是,第一波病毒式传播会是通过传统渠道分发出去,譬如苹果应用商店、安卓应用商店和微信等,用户对这些应用的区块链元素实际上可能视而不见。
智能合约协议进入主流应用的第一个显著特征,将是新的 DApp 开发者的终生价值的提升。受病毒式传播的提振,相关协议可能进一步扩大其生态投入。这场拉锯战将会持续。
这一片草原上没有田园牧歌,只有牙齿和爪子沾满鲜血的狼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