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笔下的《黄昏里的男孩》,藏着一个关于惩罚与救赎的残酷故事。
年过五旬的水果摊主孙福,守着路口的小摊过着寡淡日子,直到一个饥饿的男孩闯进他的生活——男孩反复念叨“我饿了”,目光黏在鲜红的水果上,却只换来孙福一次次冷漠的驱赶。
当男孩终于忍不住偷拿一个苹果转身逃跑时,孙福的怒火彻底爆发了。他追上男孩,一巴掌打掉对方嘴里的苹果,又狠狠抠出男孩已经咀嚼的果肉;为了“教训”这个小偷,他竟掰断了男孩的中指,还找来绳子将人绑在摊前,逼着男孩对每一个路过的人喊“我是小偷”。直到黄昏降临,男孩的嗓子早已嘶哑,孙福才解开绳子,骑车消失在夜色里。而那个遍体鳞伤的男孩,在地上躺了许久后,慢慢爬起来,朝着西边的道路踽踽独行而去。
读到这里,几乎所有人都会为男孩心疼,为孙福的极端愤怒——不过是一个苹果,何至于用如此残忍的方式惩罚一个孩子?故事的结尾,余华给了我们答案:孙福回到空荡荡的家,就着酒回忆起过往——他曾有过完整的家庭,有妻子,有活泼的儿子,可儿子五岁那年不幸在池塘里淹死,几年后,妻子也跟着一个剃头匠离开了他。曾经的幸福像被人生生夺走,最后只凝聚成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贴在他孤独的生活里。
原来,男孩偷走的是一个苹果,而孙福被偷走的,是一整个曾经。他对男孩的狠戾,从来不是针对一个小偷,而是将生活夺走他幸福的怨恨,统统发泄在了这个脆弱的孩子身上。那个反复被逼迫喊出的“我是小偷”,更像他对命运的无声控诉——控诉偷走他儿子、偷走他妻子、偷走他所有光亮的“小偷”。













网友评论